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的路径探寻

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的路径探寻

时间:2022-05-15 12:30:05 浏览次数:

摘 要: 在教育评价实践中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在功能上,要正确认识教育评价的发展与筛选功能、立足于个体差异;在内容上,要密切评价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关注分数背后的发展价值,关注发展价值的一元与多元,关注学生的价值内化;在方法上,要注重评价方法的本土化和传统方法的改进,要突出发展性评价的过程反馈、方式民主、结果引领。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基础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3-0091-05

学生发展性评价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并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纵观教育评价的改革实践,发现其问题仍不少,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评不重发展。素质教育虽然推进了这么久,但不可否认,评价、考试仍是不少地方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活动,评价的筛选功能还在被不断地放大。评价主要考虑的不是学生发展,而是要给出标签,以便升学、择校进行筛选。学生也在这种评价中进行自我的心理暗示,评价的负面作用明显。二是重教不重评。把评价被狭隘化为考试,与课程教学分离,并把它和学生发展对立,认为既然要强调素质教育,就要明确反对应试。评价由于其可能存在的负向功能被完全否定。现在一些地市教育也确实做到了不重分数、不重排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与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挂钩,最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学业进步率。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至于如何评价学生,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则无足轻重;三是不知如何评。有的学校,评价的初衷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但对于如何实施这种评价却很盲目,没有具体的方法。虽不刻意强调筛选,但实践中常把评价作为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评的目的在于管,与发展性评价背道而驰。

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众多,为改善学生评价的实施效果,就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中反馈的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评价的功能、内容、方法层面作一探讨,以资借鉴。

一、把握好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评价的发展与筛选功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评价目的与教育的目的同一,称之为发展性评价是对其本体功能最好的诠释。教育还有筛选、照管等附属功能,教育的筛选功能依靠教育评价(主要是考试)实现。通过教育评价实现一个社会的人员分层、人才流动等,这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在当前无疑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且从教育管理角度看,按考试分数排序、筛选往往具有目标明确、评价客观、便于比较等优点,因此它更容易被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接受。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常把这种附属于教育的衍生功能给无限放大,使它超过甚至主宰着教育的发展功能,表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就是重排名、重升学率。在为学生负责的名义下,不断地强化排名、强化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考试成绩当成了最好的教育评价。由此造成的问题明显:对全体学生而言,教育评价只服务了部分可能升学的学生,其他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业失败而影响负面;对学生整体而言,教育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情感及社会性乃至学生其它心智要素的成长(如创造力培养)较为忽略。把教育评价的筛选功能放在首位,虽然(表面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秩序或社会秩序,但对个体的成长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也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从长远看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当然,无可否认,筛选是一种相对强烈的现实需求,它对当前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善这一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教育系统内部来说,首先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省市)要淡化(甚至限制)升学率竞争,均衡化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发展性评价创造相对宽松的氛围。其次,要求学校管理者要能区分校内外之评,不简单地把校外这种注重筛选的评价移植到校内,从高年级向低年级传递,从管理者向教师传递。校内评价应强化的是评价发展功能,要立足于个体,通过评价引导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

(二)评价须立足于个体的内部差异

学生发展总是指向个体的发展,教育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需要了解个体的需求。一般而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或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其教育需求会有较大差别。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及相应的教育评价方式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教育移民现象也从侧面反映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突出教育评价的服务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发展需求,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使教育评价也能充当一个咨询服务提供者而非单一的价值判断者的角色,这是发展性评价的应有之意。当然,从教育外部政策环境来说,还需要鼓励各种特色学校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选择的可能,发展性评价才会有生存的土壤。其次,教育评价更应注重激励个体的成长。教育者应明白,学生是一个个存在内在差异的、不断成长的个体,其现有的需要、特点可能只具有阶段性的意义。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是对学生现状的正确描述,更应注重发挥评价好的激励、导向功能,要不断地点燃、激发个体发展的内在潜能,促使个体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只有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个体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的评价判断和引领,才是发展性评价的本质所在。

二、发展性评价应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学生发展性评价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活动,它总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课程教学、服务于课程教学。离开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将失去内容依托,成为抽象的价值判断,而课程教学离开学生评价也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评价看作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新阶段的起点而不是一个教学阶段的终点,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发展。当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数背后的学业发展价值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托,教育评价绕不开学科成绩。无论素质教育要怎样强调要淡化分数、取消排名,分数、排名却始终是学生、家长、教师明里暗里常谈论的一个主题。正确看待分数、利用好分数促进课程教学是当务之急。

1.注重分数所反馈的学业问题分析

学业成绩是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衡量学生学业状况及自身教学问题的信息反馈依据。可是由于长期过于强调教育评价筛选功能的习惯影响,考试的学业信息反馈功能弱化。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且止于考试分数。考试成绩被当成学生管理、学习激励(只是外部激励)的重要手段,作为评价应有的发展功能被忽略了。考试分数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符号,只具备教育量化管理的作用,而分数反映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才有着真正的反馈价值,由各种不同功能试题而得的最终分数往往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缺少明确的指示作用。如果只注重考试分数,那么评价将就只有“评”而没有“价”了。作为教师,应仔细分析考试的信息反馈,真正面对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给予针对性指导而不是止于分数本身。甚至取消评分的考试未必不是一种可供参考的选项。

当然教育实践中还有另一现象值得商榷。为了反对、抵制这种不当分数评价产生的负面是影响,有些学校把考试评价与学生发展放在了对立面,认为既然要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明确反对应试,呼吁要减少甚至取消考试。现在不少地市的小学已经明确地取消了期中考试,虽缓解了过于重考的“症状”,却有找错“病根”之嫌。

2.淡化分数的标签作用,全面、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学业发展

分数评价的另一个重要负面影响是容易使评价者产生标签化意识。几次考试之后,教师常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分成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忘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是有着巨大潜力的个体,学生当前学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往往只是个体心智成长过程中一些必然经历,而且学业的成败也不代表个体的全部。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实,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不经意间的评价常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时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业成长,应警惕社会及自身评价中可能存在的标签化意识(如对个体的所谓学霸、学渣之分,对群体的所谓农民工子弟、干部子弟的身份之别等),减少标签式的学业成就判断,仔细了解每一学生个体的现有特点,利用好课程及教学评价的引领功能,针对性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业发展。

当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能否真正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也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进一步明确管理的教育目的,不简单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创造宽松的管理环境,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是教育工厂的工人),为学生发展性评价创造条件;其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评价观本质反应的是其教育观,学校管理者在自身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通过制度及教育活动安排,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正确看待学生的多元发展

学生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不仅限于学科课程,这就需要大的课程观来引领。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因对多元尺度的把握困难而导致教育教学的无所是从,因此,正确理解学生的多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评价要强调共同基础,强调一元,也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生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性评价是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但谈多元发展评价不应忽略课标,离开课程标准谈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对个体的成长或对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构建都有害无益。当然,发展性学生评价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指导,注意不把一元的课程标准狭隘化为认知标准甚至是学科成绩标准,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课程,在准确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上进行学生评价。

其次,评价要在一元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多元发展是价值方向,教育评价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性、基本性,不任意拔高课程标准,不拘泥于单一尺度,为学生多元发展留下空间。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应试教育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都与过于强调教育评价的筛选功能,任意拔高学科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关。[2]多元发展实际上强调人格的丰富、才能的多样、表达方式的独特等,它体现未来社会的需求。当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学科成绩或其它方面的同一性,势必损害人的多元发展。

另外,在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方面,还需要准确理解多元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时不简单以一种社会价值否定其它社会价值,而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又要注意共同价值取向的引导,才能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价值尺度的内生

学生发展的过程应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这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也是有些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实践中常忽略的一个问题。

教育评价总是离不开价值判断、价值引领,而这种价值尺度一种社会需求的反应,常外在于学生。学生的发展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对这种外在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同、内化,而这离不开课程与教学。正确地评价引导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中的评价要增强学生主体性,首先,需要逐步减少利用外部诱因(各种奖惩,如学业成绩高低、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等)促进学生发展,应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价值来激发、引导学生发展,使价值尺度逐渐内化,这在功利盛行的当前具有更为现实且紧迫的教育意义。其次,要扩大评价主体,引领学生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体验这种社会价值,并在这种价值反思中增强认同感、增强自身主体性。

三、发展性评价方法的本土化

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引入,总是需要一些具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以保证其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生影响,而一些伴随着新评价理念而至的新方法也常因为文化土壤的差异而“水土不服”,因此,在操作层面,把握发展性评价的核心要素,着眼于引进方法的本土化和现有评价方法的改良或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过程记录和过程反馈

注重过程性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判断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特征。以成长档案袋法为例,它充分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作为一种伴随新的评价理念而引入的评价方法被广为提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困难,如面临着操作是否便捷、是否通俗易懂、评价结果是否可靠、是否能体现教育公平等诸多质疑,许多教师常因以上的某种原因而弃之不用。因此,对其进行一些本土化的改造十分必要。例如,为使之操作更简洁,只关心若干核心要素,象成绩进步率、特长表现等可能更有易于其推广。另一方面,重分数评价是我们的传统,在教育资源还存在较大分配不均的现在,评价不考虑筛选功能还不是很现实,探讨对现有评价方法的改良,充分发挥分数的积极作用也是一种现实选择。以本地区为例,教育资源还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而小升初已取消择校考试,要想升入好的初中,一个基本条件是五年级两个学期和六年级上学期所有学科的成绩必须全是优,而各学科的成绩也是通过多次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汇总而来。使分数评价体现过程性,并通过扩展到所有学科体现发展的全面性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性评价有益尝试。

(二)注重方式民主及主体参与

发展性评价还需要关注“谁来评?”“如何评?”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评价中常存在评价主体单一,标准片面等问题。以评三好学生为例,通常的做法是班主任老师主要根据学科成绩(一般是语数外等主科)直接指定,这样操作虽然简便易行,但评价方式本身的教育性有限(难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且由于尺度片面,可能使学生的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一般来说,评价主体的多元更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和评价的公正、准确,民主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追求。有些国家把学生及家长、教师、社区代表、其他利益相关人等都纳入评价主体,主体多元、过程民主,把评价过程看作一个引领学生发展、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对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直接搬用又可能存在操作程序困难、社会诚信度不够等现实问题。现在我国许多学校都在尝试进行一些改革,以评三好学生为例,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尺度,而是参照学生平时多方面表现,包括对学生家庭表现的了解等,在程序上甚至采用学生报名竞选、教师根据公布标准选择候选人、学生投票等方式进行,这种评价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结果引领

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一次教育评价的完成并不意味一个教育周期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教育环节的开始,也即强调评价的形成性而非终结性。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但是学生发展水平的裁判者,更是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者。这对教育者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不足;发现自身的需要、兴趣)、塑造自己(成为理想的自己、符合社会期待的自己);要抵制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对教育的渗透。以学科考核为例,虽然成绩评定是确定的,但对成绩的不同态度、不同解释却可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通过减少标签化的结果判断,帮助每个学生分析和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足、进步情况等,不断地肯定自己,明确发展方向,引领人人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12-17.

Abstract: It is positive and realistic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evaluation. As the paper points out, to implement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functionally, based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ts development and screening function should be recognized correctly. Moreover, as to subject matter evaluated,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urse instru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developmental value behind test scores, the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 and muti-dimens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students’ value should be paid a close attention to. Finally, the localization of its metho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method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highlight is process reflection, democracy and result-oriented guide.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basic education; ways of implementation

责任编辑 徐 晶

推荐访问: 发展性 探寻 路径 评价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