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时间:2022-04-14 09:55:46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6例由于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为试验组,另选取7例其他非心脏疾病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Bax和P53在两组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结果:试验组16例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Bax阳性14例,阳性率高达87.50%,而在7例正常对照中仅1例Bax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4.29%,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心肌组织P53亦高表达,阳性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Bax和P53共同阳性有14例。结论:Bax和P53在心脏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高表达,均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细胞的凋亡过程,联合监测两种指标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关键词】 Bax; P53; 冠状动脉综合征; 猝死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083-02

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常见病因,患者常常短时间内死亡,单纯依靠病理活检形态学观察的依据可能不足,但若在此基础上联合检测反应心肌细胞凋亡的指标如P53和Bax等将有助于诊断疾病[1]。本研究探讨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单位尸体活检心脏标本,其中16例因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为试验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8~74岁,患者排除电伤、车祸或暴力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根据以往病史和临床诊断确诊为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另外7例非心脏疾病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为对照组,男4例,女3例,年龄27~70岁,均无任何心血管疾病病死,死因:溺水窒息5例,脑出血1例,肝癌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Bax和P53在心肌组织的表达,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后4 μm,二甲苯脱蜡后梯度酒精脱水,枸橼酸钠抗原修复10 min,孵育一抗1 h,PBS冲洗三次5 min,孵育HRP标记的羊抗兔二抗30 min,PBS冲洗三次5 min,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阳性表达情况,Bax阳性为细胞浆呈棕褐色,P53阳性为细胞核呈棕褐色。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ax在两组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试验组16例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Bax阳性14例,阳性率高达87.50%,而在7例正常对照中仅1例Bax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4.29%,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Bax在两组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组别Bax的表达

阳性(例)阴性(例)阳性率(%)

试验组(n=16)14287.50

对照组(n=7)1614.29

字2值 9.54

P值 <0.01

2.2 P53在两组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试验组心肌组织中P53阳性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P53在两组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组别P53的表达

阳性(例)阴性(例)阳性率(%)

试验组(n=16)15193.75

对照组(n=7)070

字2值 37.97

P值 <0.01

2.3 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共阳性表达

试验组中Bax和P53共同阳性有14例,仅1例P53阳性而Bax阴性。

3 讨论

以往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坏死为主,主要与心肌的持续性缺血缺氧有关,但最新研究认为,心肌细胞除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坏死外,心肌细胞还发生了凋亡改变[2],且在病变早期以凋亡为主,凋亡细胞主要位于梗死灶的周边区域[3]。国内刘英等[4]通过电镜观察到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房结处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之一。因此,通过检测猝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基因Bax和P53的表达,在病理活检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联合检测反应心肌细胞凋亡的指标P53和Bax等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患者死亡的病因和诊断疾病。

Bax是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其与Bcl-2有40%的同源基金,但后者可抑制细胞的凋亡,而Bax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控细胞的凋亡过程[5-6]。刘德衍等[7]研究认为正常心肌细胞不表达Bax蛋白,Bax表达水平的升高可以拮抗Bcl-2的抑制凋亡作用,后者通过抑制防止受损DNA修复的基因P53而促进细胞的凋亡,也有研究认为Bcl-2可以改变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而抑制凋亡[8]。因此,通过检测猝死患者心肌细胞Bax蛋白的表达将可作为判断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指标,可以用于心肌缺氧缺氧为主要病因的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的重要诊断依据。国外Long等[9]研究认为P53蛋白的表达同样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心肌细胞P53存在表达和细胞凋亡现象,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其阳性细胞数与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呈明显正相关。表明P53参与和促进了心肌细胞的凋亡。目前关于P53如何参与心肌缺氧缺血细胞的凋亡过程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马中富等[10]研究认为P53基因可以引起收缩痉挛的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中发现凋亡主要通过促进P21等基因的表达而实现介导细胞的凋亡,P53基因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内ATP酶的活性,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同时可以通过上调多种细胞抗原如Fas/ICE等而下调Bcl-2等诱发凋亡[11-13]。

本研究通过与正常心肌细胞对比,观察了Bax和P53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Bax和P53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细胞的凋亡程度有密切关系,试验组心肌组织中Bax和P53均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93.7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中Bax和P53共同阳性有14例,仅1例P53阳性而Bax阴性,研究结果表明Bax基因参与了促进细胞凋亡的过程,并与P53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通过深入研究心肌猝死患者细胞凋亡的机制,将有助于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心肌细胞凋亡是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综上所述,Bax和P53在心脏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高表达,均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综合征猝死患者心肌细胞的凋亡过程,联合监测两种指标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1]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等.通心络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206-207.

[2]刘琦,常志文.心肌梗塞与细胞凋亡关系初步探索[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19(2):6-7.

[3]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等.通心络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206-207.

[4]刘英,郭世杰,孙景辉,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2):1172-1176.

[5] Steller H.Mechanisms and genes of cellular suicide[J].Scinece,1995,267(52):1445-1449.

[6]孙忠国,张凡,成日青,等.Fn、HSP70在冠心病猝死心肌中表达的诊断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1):67-70.

[7]刘德衍,袁磊,杨彦华,等.心脏性猝死心肌组织HIF-1α和Bax表达及其相关性[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00-203.

[8]萨丽波,李宁.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475-476.

[9] Long X,Boluyt M O,Hipolito M L,et al.p53 and the hypoxia-induced apoptosis of cultured neonatal rat cardiac myocytes[J].J Clin Invest,1997,99(11):2635-2643.

[10]马中富,罗斌,叶任高.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细胞凋亡与p53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645-647.

[11]黄波,姜醒华,丁颖,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57-61.

[12]Kirshenbaum L A.Regulators of apoptosis in the heart: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J].Can J Cardiol,1998,14(3):457-460.

[13]杜日昌,陈玉英.食管癌中Caveolin-1与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151-153.

(收稿日期:2014-03-05) (编辑:陈春梅)

推荐访问: 冠状动脉 心肌 综合征 猝死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