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

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

时间:2022-03-26 09:53:57 浏览次数: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实现人民获得感的可持续增长,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观测我国人民获得感发展趋势与区域差距,基于对获得感内涵的界定,细分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利用CSGS调研数据,对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时序比较。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获得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呈现复杂的态势,人民获得感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人民获得感的有效增长,需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关键词:获得感;主要矛盾;趋势;差距;时序比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3-0003-18

作者简介:文 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刘志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000)

引 言

如何从民众需求出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增强人民获得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战略部署将获得感提升至改革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表明人民获得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先任务,也预示着未来工作必须将获得感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基点,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将改革发展的评价内容由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实质,评价主体由领导干部转化为人民群众,确实关注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向感知与主观体会,让各种抽象的数据指标转化为更具感性的测量,防止“数据亮眼、民众无感”、“被平均、被增长”等情形,注重政策落实的协调与均衡,让广大人民群众确实感受到实惠,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及支持。

人民获得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客观享有与主观感受的综合衡量,涉及政府绩效、经济发展、分配正义、政治认同以及政民关系等诸多议题,其实质是人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多寡和对于这种成果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国家治理》2016年第2期。是主观感受与客观获得、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多维度主观指标赵玉华、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人民获得感提升,是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应有之意。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进展,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对获得感进行了诸多视角的探讨,对获得感内涵、涉及维度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获得感外延主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 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物质层面来源于经济状况改善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享受公共服务带来的获得感,精神层面来源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公平感、政府重拳反腐带来的政治信任与在参与中的自我实现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等。在这些研究中,多数属于思辨性质的规范探讨,或是立足于将获得感直接简化为“生活改善情况”等单一指标的研究,抑或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总体而言,有相应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较少,相对缺乏对总体社会成员不同维度“获得感”的实证检验。基于此,笔者将明确界定获得感内涵,细分获得感的不同维度,借助基于GIS地理信息抽样的全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研究数据,对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不同维度的实证研究,以期对各个维度的获得感的趋势与区域、城乡差距进行有效观测,继而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对“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概念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提供的全国性代表数据(CSGS)。CSGS由清华大学牵头,分别于2002年、2009年、2011年和2015年先后开展了四波全国性的调研。在调研中,综合应用空间地理学、遥感学等学科原理,采取传统分层多阶段与GPS/GIS辅助的区域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分层、多阶段以及规模成比例(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等程序,结合人口分布、经纬度、地理定位以及区域抽样等数据,有效解决调研过程中以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匹配带来的覆盖偏差。四波数据分别获取3780份、5098份、3347份与4068份有效问卷,共16293个有效截面数据,涵盖全国28个省市区,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其中2016年有效问卷4068份中,城市问卷1632份,农村问卷2657份;东部问卷1850份,中部问卷1433份,西部问卷786份。

(二)概念界定与测量

人民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客观投入与民众实际获得感知的重要绩效指标,其实质指向民众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主观满意程度的提升。可以通过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李利平、王岩:《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全民获得感的对策》,《人民论坛》2016年第30期。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服务均等化;建设廉政政府,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 董瑛:《增强获得感:新时期反腐倡廉新理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疏通民意渠道,让公众广泛参与 翟慎良:《重“获得感”,亦重“参与感”》,《新华日报》2016年3月11日。;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等方式实现。在人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中,有源自物质和精神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实现程度,表现为民众在社会经济中的客观获得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主观感受综合衡量的多维度感知,包括民众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客观获得主要来源于人民的需求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实现程度,主观感受是人民在客观获得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具体细分为经濟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 郭学静、陈海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路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不同维度的获得感继而转化为总体的人民获得感。笔者将人民获得感界定为由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等三个方面组成的既定概念,分别提取相应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

推荐访问: 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