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从“毒奶粉”看食品安全中伦理的弱化与对策探讨

从“毒奶粉”看食品安全中伦理的弱化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13 15:25:06 浏览次数:

摘要:“奶粉事件”之类的事故折射出食品安全中社会伦理的弱化。文章认为社会诚信危机、政府和企业的诚信危机、以及个人信仰危机是导致社会伦理弱化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加强政府监管、强化新闻媒体的监督、以及宗教信仰的教化将在维护食品安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奶粉事件 食品安全 社会伦理弱化 维护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生命安危的头等大事,古人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之类的言语表达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然而在2008年,新闻媒体披露了三鹿婴幼儿奶粉为了节约成本掺入了大量化工添加剂“三聚氰胺”,致使多名1岁左右的婴儿患上双肾多发性结石、输尿管结石,严重的导致死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毒奶粉事件”。就在政府三令五申要抓好食品安全的今天,仍然出现诸如“毒奶粉事件”这样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着实令全国人民震惊、令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认真反思。

一、毒奶事件中透露出社会伦理的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推动着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市场经济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动取代了人们善良的本性,蔓延着令人担忧的社会诚信危机。正如卢风在《应用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什么都可以买卖,金钱的魔力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许多人相信金钱万能。对金钱较为聪明的看法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即无论做什么事。金钱虽不是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正是金钱魔力的扩张,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诚信的危机。”近年来,从频频出现的陈年月饼、有毒大米、“苏丹红”到令人昨舌惊心的“三鹿”事件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说明我国社会的诚信缺失现象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其实,在政府加速职能转型、打造服务政府的今天,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相比,诚信才是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形象,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的官员们却败下阵来,往往成为“政绩工程”甚至利益驱动下的走卒。郑筱萸事件、“三鹿事件”的发生,在说明我们的质检部门存在管理的漏洞的同时,更说明一些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不仅仅存在不断的“工作的失职”,还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良知问题,这与其说是政府监督部门的失职,倒不如说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众所周知,诚信是企业的基本美德,是企业能够得以长期生存的前提。换句话说,“企业的特征就是开放、诚实;备好产品和服务,使之可以与他人交换;让别人了解其产品和服务,当然要尽量从正面做宣传,而且宣传的内容要符合事实。企业的前提就是参与方的美德。这不是极其天真地建议我们要相信所有的人。这只是说,没有一点点的信任、坦白和诚实,就不会有交换和企业。”然而在“毒奶事件”中所反应的是——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缺失。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再一次验证了《资本论》中的那段名言:“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因为企业诚信的缺失,最大限度的放大了企业追逐利润的空间,而忽略了本身的诚信义务,这难道不值得大家深思吗?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和转变,共同价值信仰的弱化(即信仰危机)就是这一转型的表征之一,“所谓信仰危机,主要是指对某一共同的信仰内容产生普遍怀疑、动摇,甚至最终放弃了这一信仰,它在主体身上表现为一种价值失落、无所寄托的精神苦恼。”然而在中国,从1949年到1978年,国人怀着共产主义理想而建设社会主义,但在科学发明方面,除军用“两弹一星”外,在民用科技方面成就甚微:在发展经济方面情况更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人们似乎逐渐明白:一种承诺了物质丰富的信仰,总不兑现其承诺,便极易导致信众的怀疑。故此,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社会中已潜伏着信仰危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毅然决然地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渐入佳境,但同时。信仰危机已不容讳言,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以往的理想只是梦幻,以往的信仰只是受骗,于是他们开始‘躲避崇高’了。”开始‘躲避崇高’之后,他们才觉得由幻境回到了现实,而现实中有一种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东西——金钱,于是他们不再信仰任何精神原则,他们只信金钱了。中国人原不信上帝,但传统中国的百姓畏天。如今受过科学教育的无信仰者,连天也不畏了。他们真正是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无所畏惧地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只信钱而不信其他,这便是当代国人信仰危机的深层根源。更是造成“奶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维护

谈到食品安全,不禁使笔者想起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从他的小说《屠场》中可以看出,早在100年前的美国,食品生产线上的安全状况,似乎比现在的中国更糟。然而,今天的美国食品市场,再也看不到《屠场》中所描绘的场景了。在厄普顿,辛克莱所处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后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层出不穷,这似乎与当代中国颇为相似。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美国,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是美国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最高机构,统揽全局,有力地协调着政府8个部门所属的15个机构,有效地实施食品安全管制。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制的联邦协调组织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农业部(USDAl、环境保护署(EPA)。这些部门主要按食品类别进行分工管制,并与各州地方政府一起形成美国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在美国的食品管制体制中,各机构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美国实行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管制制度。建立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管制的部门构成了一套综合有效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是我国政府值得借鉴的成功典范。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除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的舆论监督。朱镕基同志曾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题写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相信,如果“问题食品”一旦出现,我们的新闻媒体和群众就在第一时间准确、有效地对其“狂轰滥炸”,使得“问题食品”的制造商无处可藏:使得“问题食品”的处理结果更加透明、公正和深得人心。忽如是,使得食品加工制造商们不得不顺应形势,从原先的侥幸心理变得不敢去做一些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进可能地杜绝“问题食品”事件的再度发生!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他所敬畏的有二者:“浩瀚的星空和内心道德法则”。一是宇宙自然,一是人性道德。宇宙自然以其浩瀚神奇变幻莫测,人性道德以其通透灵魂奥秘玄机,引人类为之竞折腰。他的这一伟大思想何常不在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进而使我们产生了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

综合上述,只有把政府监管体系与职能部门处罚力度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充分重视个人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才能遏制类似于“毒奶事件”的发生、才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推荐访问: 弱化 食品安全 伦理 对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