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行动体系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策略探讨

基于行动体系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策略探讨

时间:2022-03-12 08:21:43 浏览次数:

zoޛ)j馟iu~9i=y
ynAN@א6iv幼儿园开始直到高等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课程都是按照这样的排序方式进行结构化的。这样排序的课程,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相对于存储知识的课程范式,一定存在着一个应用知识的课程范式。除了存储知识的学科体系,还应该有一个应用知识的行动体系,因而,还应存在一个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的排序方式[13]。按照行动体系对知识内容序化,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开发与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14]。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实践行动中创新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范式更侧重于应用知识的行动体系。标准化活动在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它的基本功能是总结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人类社会实践是一个永不止息的活动,标准化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标准化工程专业可以采用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排序方式。

文献研究的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遵循功利主义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高深学问的运用能力;根据行业发展构建知识体系,为区域发展服务,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行动体系对知识内容序化,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个环节来开发相关的课程,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就是构建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模式(见图1)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

(一)约束条件

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模式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包含两个约束条件:第一,应用型本科属于本科层面的高等教育,注重所属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应用型本科属于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强调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

遵循“以卓越的过程追求卓越的结果”的卓越质量观念,设计了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過程”类的元素包括应用型本科、行业实践、区域发展和行动体系等;“结果”类元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排序和课程体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第一,以应用型本科为出发点,在其“本科”和“应用型”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并能够科学地运用理论促进区域发展和行业实践活动;第二,应用型本科、区域发展和行业实践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提炼出行动体系;第三,行动体系决定了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排序;第四,课程内容和课程排序相互影响,合二为一,形成了课程体系。

四、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策略:以标准化工程专业为例

标准化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由中国计量大学在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增列并招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5];2016年,广东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对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招生,并探索适应于区域发展和行业实践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行动体系构建

1.应用型本科——标准化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

标准化工程专业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专业类别是“工业工程类”。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标准化工程专业应该符合学科特点,开设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应用统计学等。同时,管理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又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坚持以管理实践为中心[16]。

2.区域发展分析——以珠三角为例

广东是国内第一经济大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17]。根据广东省统计资料整理可知,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圈以及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见表1),其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覆盖的区域比较多。

根据珠三角的主导产业,可以将区域发展归纳为农业、工业、流通业和服务业四个发展方向。

3.标准化工程的行业实践——标准化过程

标准是质量的依据,没有标准就无法生产出产品,没有标准化的过程,就不可能有符合标准的产品质量;失去了标准化保驾护航的标准只能是有名无实的一纸空文。[18]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标准化的效能和目的都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来体现。标准化工作依赖于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和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等,经过PDCA循环,即制定标准(主要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或检查并作相应的处理[19],并且在组织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地进行PDCA循环。

技术标准是“一种与产品或服务相关并得到大多数生产商和用户承认的技术规范”[20],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涵盖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等一系列活动。结合产业联盟承担产业创新的任务和职能,其技术标准化过程可描述为“标准形成、标准产业化、标准市场化”[21]三个阶段。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是管理标准的一种,是为工作岗位所制定的标准[22],工作质量是企业的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达到产品质量标准、减少不合格品的保证。管理标准直接把工作质量明确化、标准化,其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职责、合理分工、明确关系、授予权限、处理纠纷、提供办法(程序、手续和方法)等。

可见,标准化过程通常包括许多阶段或子过程,李春田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下列3个互相连贯的阶段(子过程)[23]。

(1)标准产生。由于标准化对象不同,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活动内容也略有不同。一般包括标准生成阶段(制定计划、起草标准、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等)和后续阶段(标准发行、复审、废止或修订等)。ISO和IEC发布了专门的导则性文件,以规范国际标准的产生过程;我国依据该导则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可见,标准化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是清楚和明确的。

(2)标准实施。标准的实施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包括标准的宣传、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等项目。“监督检查”项目主要针对强制性标准;而对于“宣传、贯彻执行”,有的标准不需要,有的标准在相关技术组织和管理机构组织下进行。

(3)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过程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会因标准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标准覆盖的企业越多、范围越广,表现出来的问题越多、越复杂。不仅要及时反馈信息,还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确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研究信息、处理信息的专门职能。

标准化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或子过程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如图2所示,AB是标准产生子过程,BC是标准实施子过程,CA是信息反馈子过程,ABCA循环便形成了标准化基本过程,可以作为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行动体系。

4.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行动体系

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行动体系受行业实践、区域发展、学科基础的影响,形成一个三维空间,如图3所示,区域发展分成农业、工业、流通业、服务业等四个方向,行业实践按照标准化过程分为标准产生、标准实践、信息反馈等三个阶段。学科基础表现为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会受到行业实践和区域发展中各模块的影响。

(二)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内容的选择同时受到行业实践、学科基础、区域发展三个维度影响。比如统计学,从学科的角度讲属于学科基础课,应用型本科应当突出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与研究型本科有所不同,可以适当减少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农业、工业、流通业、服务业方面的案例以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

标准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标准的产生、标准的实施、信息反馈,包含了很多活动,如制定计划、起草标准、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复审、废止或修订、标准的宣贯、监督检查、信息反馈、分析信息、研究信息、处理信息等;要完成这些活动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如产业相关知识、战略性思维、资源管理能力、标准化知识与技能、组织协调能力、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思辨能力、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知识与技能等。为掌握以上标准化的知识与技能,应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如产业相关知识,农业方向需要开设农业类的微生物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化学等课程,服务业方向需要开设酒店管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又如标准化知识与技能,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的内容也不同,农业或服务业方向应分别选择农业或服务业相关的标准化知识与技能。总之,每一门课程都是行业实践、学科基础、区域发展三个维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参照标准化过程的行动过程,确定前导课程的后续课程,排列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便形成了标准化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4)。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行动体系在应用型本科与课程开发之间扮演起纽带的角色,一方面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系统,解决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难题,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与课程内容及其排序建立更为密切的协同机制,改善了课程开发模式和实践路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通过构建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模式,行动体系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有利于增进区域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信任,帮助应用型高校赢得社会声誉。

在推动行动体系与课程开发协同机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发挥人才培养方法的功能,一方面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参与、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研究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在实践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荣.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从潘懋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王伟廉的课程理念想到的[J].高教探索,2011(3):49-51.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27-30.

[3]富勤华,娄斌超.“通专融合”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18):72-76.

[4]孙水华,郑磊,林志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14):16-18.

[5]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6]张纯荣.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5):22-24.

[7]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吴迪.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审视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4):134-138.

[9]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10]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11]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12]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 (3):41-44.

[1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1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53-57.

[15]顾兴全.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標准化+服务”为例[J].中国标准化, 2016(11):130-133.

[16]王迎军,陆岚,崔连广.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J].管理学报, 2015,12(12):1733-1740.

[17]张等菊,江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高教探索,2017 (3):96-101.

[18]李丹青.中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84-90.

[19]洪生伟.标准化过程模式探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25-26.

[20]薛卫,雷家骕.标准竞争——闪联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6):1231-1237.

[21]王珊珊,王宏起,邓敬斐.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及政府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3):380-386.

[22]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2-13.

[23]李春田.标准化的宏观指导和方法创新[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19(1):1-4.

责任编辑 赖佳)

推荐访问: 探讨 体系 策略 开发 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