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时间:2022-04-15 08:10:00 浏览次数:

摘要:回顾翻转课堂在我国走过的短暂历程,翻转课堂具有掀起教育变革的潜力。事实上,在实践中其优越性未能完全发挥和普遍化。文章将从现有研究的横向和纵向、深度和广度出发,整理和分析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献研究,从而了解我国翻转课堂发展的现实状况,并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

关键词:翻转课堂;发展状况;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30-02

一、引言

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日渐深入,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1]。翻转课堂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但事实上,翻转课堂的品质并未完全体现,卢强指出,翻转课堂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似[2]。国内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是何种状态,本文将搜集近五年来翻转课堂的核心期刊,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并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

二、翻转课堂的文献分布状况

在CNKI对“翻转课堂”进行检索,在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等中筛选出12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具有影响力的文献高度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其他年份比重较低。翻转课堂在2000年作为新概念被提出,2011年欧美教育对翻转课堂的关注高涨,我国最早的翻转课堂实践始于2012年,真正进入热潮是在2013年之后,我国的翻转课堂起步晚于西方国家。总体看,各个关键词的文献数量都在逐年上升,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由势头可知,2018年相关研究将延续这一爆发式增长。

三、翻转课堂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从四个研究视角出发:从纵向发现翻转课堂的发展轨迹、从横向比较中西方和同类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广度探讨翻转课堂研究的领域状况和变化、从深度探索翻转课堂研究的内涵。

(一)纵向视角下翻转课堂的发展轨迹

翻转课堂在我国起步晚、历程短,大多数研究者研究翻转课堂“是什么”,翻转课堂的起源发展、特征现状及意义价值等方面。曾淑煌指出,翻转课堂体现当代教育发展两大趋势:民主化与信息化。[3]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的混合学习方式。[4]吴志鋐从课改发展历程指出翻转课堂弥补前阶段教育存在的缺点,涵盖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全部特点和优点。[5]推行翻转课堂是可行的。

纵向视角是翻转课堂自我完善,技术与教育的黏性高度化。翻转课堂采取的异步网络课堂存在辍学率高、参与度低等问题,同步网络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课堂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6]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代技术教育课等多学科融合翻转课堂。研究者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高校影视专业创作实践类课程开发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协作教学平台“边做边学”。[7]

(二)横向视角下中西方和同类教学模式的比较

西方的翻转课堂先于我国发展,借鉴和吸取欧美有益经验。杨晓宏比较后提出:意识观念、实践操作和模式创新的转变可推动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发展。[8]

各类衍生出的应用模式得到创新。郑旭东等人以学习心理学为例,构想三种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效果进行二次调整。[9]王东则强调“翻转课堂”不一定适用所有课程,必须与实践检验的教学相补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0]从中看出了翻转课堂在我国本土化的趋势较为明朗。

(三)从广度探讨翻转课堂研究的领域状况和变化

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拓宽翻转课堂“怎么样”的研究范围。陈珍国等人对翻转课堂与对照课堂中师生互动进行比较。[11]杨九民等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12]

基于理论下,衍生适应学科专业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将生物学领域的趋同进化理论迁移至教育领域。[13]

平台设计和技术操作成为学生进入课堂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技术问题容易加剧“信息鸿沟”现象,打击积极性。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云计算,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率。[14]“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是技术工具与教学的结合。

(四)从深度探索翻转课堂研究的内涵

翻转课堂更多体现在教师的角色转变。有学者探讨了新型的教师角色。从翻转课堂每个流程中定义教师:教师从教案书写者转变课程视频制作者;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互动的参与者等。[15]同时研究教师面临的困境。于天贞指出教师角色成功换位受传统教学观念、学校关注度、学生学习能力等影响,[16]教师角色转变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不少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倪闽景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寄希望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量投入以后最终收获的将是意义极其有限的微课程;[17]徐建华提出担忧,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使用,会受到来自传统习惯、利益主体、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制约,[18]面对热潮,需要冷思考。

四、结语

从目前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忽视学生主体的探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翻转课堂最为直接的影响者,关乎翻转课堂的品质标准。第二,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单调。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访调查,形式过于单一,同时容易受到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

翻轉课堂的变化是迅猛的,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和成长,实现翻转课堂的本土化,为我国教育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強,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58-64.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34(08):91-97.

[3]曾淑煌.淑翻转课堂”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4,(10):118-120.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转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9-10.

[5]吴志鋐.十多年课改之路:从探究课堂到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科,2014,(08):5-6.

[6]魏雪峰,杨俊锋.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 应用及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93-99.

[7]王虎.基于社交网络的影视创作课程协作平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58-64.

[8]杨晓宏,黨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1-110.

[9]郑旭东,郑伦楚,曹阳.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以“学习心理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27-32.

[10]王东.翻转课堂与洋思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19-21.

[11]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李晟.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9):21-33.

[12]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6-40.

[1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98-103.

[1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蔡国民,董坚峰.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8):26-31.

[15]黄金煜,郑友训.友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49-51.

[16]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49-52+67.

[17]倪闽景.翻转课堂的要义在于让学习更有意义[J].上海教育科,2014,(08):1.

[18]徐建华,姜君.我国基础教育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34-37+45.

推荐访问: 翻转 综述 文献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