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五问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五问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时间:2022-03-02 00:12:29 浏览次数:

新版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又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课程资源更丰富了,体验活动也更深入了,公开课、比赛课精彩纷呈。然而,笔者发现,在平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教师能经常从以下五项基本指标进行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越来越理想。

一、目标指向明确吗?

1.大

教学目标制订得越具体越好。可有的老师把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制订的教学目标往往大而空,无法实现。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上《伸出我的手》时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情感。

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的行为习惯。

这则教学目标内容宏大。建议明确一条主线,如关注聋哑儿童是如何生活的。可拟订一个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聋哑学校,和聋哑儿童共同生活一天,或者模拟盲童完成生活指令,从多角度体验盲童的生活,进而获得多方面的生成资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句可以修改为“通过模拟盲童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艰难,同情、理解、尊重残疾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情感。”这样一改,既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也突出了“同情、理解、尊重残疾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情感”这一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实效性。

2.偏

教学目标就是靶心,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指向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不偏不倚,就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有的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偏重于道德认知,却忽视了道德体验和具体的行为指导,所指的“明白、了解、懂得”等行为动词,只表明了告诉学生怎样做的内容,没有表述老师准备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解、懂得”。这样的目标很容易导致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道德智慧的生成。

二、学情把握精准吗?

1.零分析

精准的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笔者从一个市级学科教学设计竞赛中了解到,10个团队的教学设计中有7份教学设计是有学情分析的,另外3份教学设计中则没有。可见,并非100%的老师都重视学情分析的。大市级的竞赛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推测,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没有进行学情分析,仅凭经验进行教学,对“学生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没有做到胸中有数,容易造成教学因脱离学生的实际而低效。

2. 浅分析

有的老师没有运用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一些分析方法进行学情分析,仅凭个人经验想当然,导致学情分析粗浅,对课堂教学指导意义不大。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设计《衣食的来源》时,这样分析学情:

学生们大多重复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因而知之甚少。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对农业生产情况也只是略知一二。

这则学情分析模糊、空洞。建议具体说明班上有多少是农村孩子,对衣食的来源了解到什么程度,有多少身为农民的家长可以成为本课的教育资源。补充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无困难,难在何处,是否感兴趣,以及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学习优势和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增强实效。

3. 伪分析

学情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制订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组织怎样的延伸活动。而有的老师任务式地完成学情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没有注意与之呼应,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有一位老师上《男生女生不一样》时,已认识到学生对“男生女生哪儿不一样”有所了解,但在课堂上并没有让学生分享已有经验,而是按部就班地依次组织“拔河”“穿珠子”活动,以引导学生得出“男生力气大、女生手儿巧”的特点。显然,学情分析没有成为他教学的依据。

三、设计思路清晰吗?

1. 没有逻辑

很多老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简单地拼凑几个活动,很少考虑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前后内容重复、交叉或者脱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的基本结构主要有起承转合式和菜单式两类。起承转合式是借鉴音乐创作的方法,把教学环节进行线性排列,前一个教学环节是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后一个教学环节则是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按序排列,不能颠倒。所谓菜单式则比较灵活,课堂上,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探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需要随机展开任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版块是并列关系,有主次,但在同一层面。

2. 活动繁杂

有一位老师在《衣食的来源》教学中设计了以下9个环节:我爱的美食,商品展示会,连线对对碰,商标大派对,古诗齐吟诵,表演课本剧,宣读倡议书,我当小记者,我是宣传员。这则设计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容易造成学生赶集,蜻蜓点水,鲜有深刻体验。一堂课一般精心设计三、四个环节足矣。如果上述案例把第2、3、4环节合并为“农产品大汇展”,删除“吟诵古诗”,把第7、8、9环节综合为“我们在行动”,条理就清晰了。

3. 虎头蛇尾

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老师们都精心设计导入,而对结课方式常常比较忽略,整堂课虎头蛇尾,缺少整体的美感。其实,有创意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上《男生女生不一样》时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

师:我们先来做猜字游戏,看看老师写的是什么字?同学则根据教师所板书的甲骨文,一一念出山、水、男、女。

师:真厉害!这么难的甲骨文也认识。山、水、男、女,有什么联系吗?

生:男生顶天立地,就像山,而女生都很温柔,就像水。

师:古人云:男女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结课:

师:今天,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PPT出示山水画)猜猜老师用意何在?

生1:这幅山水画真美!男生就像挺立的高山,女生就像秀丽的清水。山围着水,水映着山,就像我们班的男生女生和谐相处,共同生活。

师:男生女生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眼里,我们班的男生都能成长为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像山一样伟岸;女生都能成长为温柔、细致、体贴他人的好姑娘,像水一样恬静。我们的班级生活就像一幅画,山青水秀,令人陶醉。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男孩子女孩子》。

本课总结时,师生共同欣赏一幅寓意深刻的山水画,共同憧憬未来美好的班级生活愿景,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升华主题,整堂课浑然一体。

四、主体空间大吗?

1. 缺乏选择性

懂得选择的儿童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价值观。然而,遗憾的是在小学品德课堂上学生鲜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选择比选择错误更可怕。一个民族缺乏创新精神,其本质源于选择权以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因此,尊重儿童应有的选择权尤为重要。

我在上《男生女生不一样》时组织了“握手交友”活动:

师:今天上了这堂课,了解了男生女生的差异,发现男生女生的优点。你还想和谁成为好朋友呢?请在书上课题旁边写下他的姓名。(然后组织对话,讲述理由)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极为丰富。学生真正拥有了自主选择朋友的权利,发展了理性思维和交往能力。长此以往,自主选择将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

2. 缺乏生成性

没有生成的课堂没有意义。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1)展示“六一”儿童节的丰富图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孩子们中间;地方领导慰问儿童;丰富多彩的“六一”活动。

老师话锋一转,“让我们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儿童是怎样过儿童节的吧!”

(2)同样是多组照片,但都是非洲饥饿儿童的不同侧面。

这位老师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幸福。试问,所有的学生都觉得领导人来“搅和”节日是幸福吗?这种幸福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味出来的。学生如此“被教育”,怎么能“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其实,想让学生感受到幸福非常简单,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梳理经验,自己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就能产生智慧共融,生成新的智慧和德性。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五、开放程度高吗?

1. 没有预习

自主预习相当于课前热身,其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自主预习,先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网络对话,与身边的人对话,尽享资源,并充分调用已有经验,满怀自信地走进课堂。小学品德老师很少鼓励学生预习,也许认为预习会加重学生负担。其实不然。如果老师精心设计好预习单,并给予足够的预习时间,学生不仅不会有负担感,甚至还会非常感兴趣。

2. 重构不足

教师要在“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重构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可现实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完全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上课,或者就教材内容前后版块重新排序,很少有老师根据学情打开生活这本书有效地重构教材,导致品德课堂没有生机。其实,生活是个聚宝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不难找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上《隔海相望》一课,有的老师就没有把“钓鱼岛事件”相机融入课堂,以此来强化“钓鱼岛是台湾省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一观点,白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契机。

3. 没有质疑

理想的课堂不满足于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成为探究学习的新起点。观察品德课堂,鲜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如,有一位老师结束《伸出我的手》一课时这样说:“同学们,就让我们伸出手,架起爱的桥,扬起爱的帆,展开爱的翅膀,去帮助一个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吧!”在这里,老师用美好的愿望为课堂教学画上了句号,而没有启发学生说说正在思考什么,诸如“哪些人需要我的帮助”“怎样帮助他们最合适”“我准备什么时候去帮助他们”等实际问题。而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打上个性化烙印的开放性学习过程。

4. 延伸不力

因此,课堂所学要放到实际生活中运用,以提升生活经验。延伸活动能沟通课堂与生活,促进儿童社会化。可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延伸活动不多。笔者建议,一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延伸活动。比如教学《我当志愿者》一课,鼓励学生当小导游,给家人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域外风情,或者学着“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节目,考考大家相关知识。这样的延伸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二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延伸活动。比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如果要求学生当天就自己平安回家,这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合适,因为有的学生也许离校较远。如果改为“玩一玩交通安全棋”,那么就是可行的,学生在玩一玩中巩固了交通规则。三是要及时反馈延伸活动。延伸活动没有反馈就不被重视。反馈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多种多样,可以集体反馈,也可以抽样反馈;可以通过学生互动进行反馈,也可以通过与家长交流进行反馈。四要珍视儿童在延伸活动中的收获。一切有效的教学都以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学习为前提。儿童在延伸活动中的表现均是个性化学习的结果,因此值得老师尊重。只有这样,儿童对延伸活动才会充满兴趣和自信。

总之,一堂理想的品德课应做到目标定位准确,尊重学情组织教学,教学过程逻辑性强、具有整体感。课堂上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平台,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整堂课成为儿童获得生长能量的母场,引导儿童真正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捷径,让我们循着这条捷径去追寻理想课堂。■

责任编辑/齐欣

推荐访问: 课堂教学 品德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