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思辨性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走向

基于思辨性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走向

时间:2022-03-02 00:06:36 浏览次数:

摘    要:思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质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一般能力性思辨与特殊价值性思辨于一身。在课改3.0时代,保持对课程思辨性的自觉意识与学科敏感,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走向,是实践育人、创新育人与科学育人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思辨性;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代,如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主阵地作用,如何适时适当地推进课程教学创新和理念升级,成为亟待克服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思辨性建构的重要性和引领性日益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思辨性的建构,基于课程思辨性建构的教学走向把握,这对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创新具有积极的、导向性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思辨性的意蕴

基于思辨性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走向,着眼于转变传统机械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立足于适应流行的、信息化的、大众化的传播工具,定位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充分激活,是契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先手棋。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徐开颜老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总体框架·目标体现》一文。作者指出:“初中学生所要厚植的思辨精神,主要是对学科所涉意义、心态、角色、关系话题从课程内容视角作出思考分析以形成学科思维方式、立场态度,对学科复杂关系问题作出客观全面分析以培养思想情怀、奉献意识、敬畏心理,对与课程相关联的现象、问题、事实作出理性分析说明以形成科学求实的能力与态度,对深层次挑战性问题作出具有学科特点的思考探究以培养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目的是发展成为有文化精神、有独立思想的人。” [1]

徐开颜老师主要从理性认知、辩证分析、讲求实证、思辨探究四大内容要点层面对道德与法治课思辨性(精神)作了界定,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综合要素高度契合。把思辨性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还有更深层次的理据。

几十年来的课改,总在理性与生活两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個极端,而缺乏一种寻求平衡的思维与精神,缺乏“道之中庸”,缺乏“亦此亦彼”,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须知,对理论的生活化解读与对生活的理论性提升,是科学建构任何一门课程所不可缺少的,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课改3.0时代,不容许再出现思辨性“重大缺席”,否则全面深化课改最终有可能“前功尽弃”。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形象思维(艺术思维),还是人文社会类课程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无论是哲学与数学类课程高度的抽象思维与想象力,还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缜密抽象思维,无论是技能运用类课程的技能掌握,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研究、实践与创新,无论思维过程,还是思维方式,其实质都是思辨即思考、辨别、分析。所不同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尤为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辨。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一般能力性思辨与特殊价值性思辨于一身。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过积极、健康、负责的生活,而学生置身其中的生活是真实的、复杂的,所遇问题与困惑也是真实而复杂的,自觉的理性思辨精神尤为关键。首先,与其他课程一样,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问题,作出全面、客观的反映与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这一刻也离不开思辨性。其次,与其他课程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的对象是初中学生在生活中需要正确处理的、扩展着的人际关系,借此推动初中学生社会化进程,引导学生心存善念、行达至善、长善救失,而善念的内化外显须根植于理性思辨基础之上。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以独有的定位与功能,传扬健全人格之美、仁爱心灵之美、道义法治之美、责任关怀之美,引领学生实现美之理想。而基于并高于生活的美要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并发挥行为引导作用,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比较、判断、选择等一系列思辨过程。

把思辨性单列为一条课程特性,深层考虑是以此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育人的科学性。科学教学样态的形成,合理教学逻辑的确定,创新教学程式的生成,均发端于课程特性。如果价值思辨性缺位,我们就难以真正形成思辨德性生活、建构品德意义、指导健康生活的学科课程教学样态,难以形成生活逻辑、理论逻辑与教学逻辑的高度统一,教学活动必然陷入学科失语与缺乏逻辑力量支撑状态,更遑论教学创新了。

二、思辨性视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走向

在教学立意上,着力全面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与思辨性四大特征,兼顾科学性、开放性、时代性与融合性四大共性,把握共性与特性的对应性及其共性之于特性的服务性。一句话,体现学科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体现学科课程独有的品位与品质,体现德育课程的育德导行性,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全面分析相关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材内容架构、学生认知经验基础与思想困惑,善于以单元为主线进行整体设计,抓住核心知识提炼与重组、关键思辨能力培养与必备品格升华,将关联度大、关注度高、切身性强的新近鲜活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辨探究,求同化异、达成共识。

在教学资源上,除了选用新近鲜活的素材外,还要选用传递正能量、具有典范性、来源权威、真实可信、讲求实证的材料,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说服力强、言简意赅的理论性文章。例如,我们可以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关文章节选后用于教学,可以将央视经典节目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求是》有关理论文章与评论员文章引入教学。同时,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析、归类、整合、改写。

在教学关系上,明确师生各自角色,牢固树立并落实主体间性教学观,发挥双主体作用,做到收放自如。要善于开展教师、学生、文本相互间的对话与追问,呵护并智慧运用课堂生成,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打破“知识孤岛”状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样态上,守正出新,形成多样一体格局。选择基于学生德行生活、注重探究分享、强化道德实践一体化的基本样态,生成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基本样式。同时,坚持多样共生原则,可以针对不同内容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如案例法、情境法、辩论法、陌生化法、研究性学习法、社会实践法、项目化法、角色扮演法等。

在教学方向上,始终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教学目标应是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融合创生的综合性目标,而不应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分列呈现;教学过程以知识意义建构为核心,通过建构过程形成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方式与道德实践方略,升华学生思想情感;教学结果应基本达到意义建构、能力品质、精神品格三位一体,并且是可评估、可测量的。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会经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占主导的过程,高阶思维能力与品格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重点关注。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保持对思辨性的自觉意识与学科敏感,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

参考文献:

[1]徐开颜.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标准审视(3)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总体框架·目标体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7(9):11-15.

推荐访问: 思辨 建构 法治 课程教学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