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两校区模式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跟踪评价体系研究

两校区模式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跟踪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05-15 13:55:03 浏览次数:

【摘要】两校区运行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公平、客观、合理、有效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对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支撑。通过两校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内容单一化、评价模式缺乏动态性、评价过程的差异性不足等问题,进而通过采取量化与泛化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两校区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平台,进行素质教育的跟踪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动态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两校区 素质教育 跟踪评价

【基金项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两校区运行模式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项目编号:A-0161-16-004)。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16-02

1.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于承载着高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扩张,在面对越来越迫切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如何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出发,从而改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多校区运行模式已成为常态,两校区运行模式下的素质教育现状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校园文化本是充满积淀与内涵的载体,高职生在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础上加之两校区环境变化的负担,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文化氛围更加弱化,易导致学生思想空虚与急功近利。虽然近些年素质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方法不断改进,但在两校区模式中,如何针对以往的素质教育进行跟踪评价,以改进校区间的教育现状,是本课题着手研究的重点。素质教育跟踪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两校区运行中差异化的内外部环境来进行,根据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差异程度具体分析素质教育跟踪评价体系的要素,为素质教育模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

2.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2.1评价内容单一固化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往往陷入常规评价的窠臼,将考试、测评等惯用评价手段套用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素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评价体系只是面向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直接复刻,没有把涉及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各种形式纳入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的简单化、单一化和形式固化,造成被评价学生无法对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智慧智能素质状况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从某种层面来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我定位缺失,缺少个性认知,影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人才培养效果,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外部环境后缺乏认同感和身份感,企业、社会的满意度随之降低。

2.2评价模式缺乏动态性

技能型、应用型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短期的、快速的学习和训练中获取,比如直接的现场教学活动、短暂的集训等,但是学生的人文与科学文化素质的获取与提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熏陶、锻炼、吸收、内化才可获取,并且需要在具体行为活动中综合体现出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评价针对同一项内容或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与模式由于单一性的缺陷,导致动态性的缺乏,不能对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素质表现进行合理评价。

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评价没有适应教育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忽视了科学文化素质内涵获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造成当前素质教育评价内容单一、模式固化。单一、固化的评价模式还会对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产生反作用,在应试教育与唯技能论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不完善、不健全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富有内涵与积淀的素质教育形式产生行之有效的评价作用。

2.3评价过程差异性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性的改变,外部招录环境的竞争,导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下行,生源质量下降。当前社会外部环境对于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的认知上的偏见与歧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负面影响较重。从高职院校教育的内部因素来看,高职学生入学后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自我学习动力与认知程度降低,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

鉴于素质教育发展过程的多样性与自适应性,当前素质教育评价过程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差异化的改良,同时缺乏针对性的评价,不能有效的面对不同个性群体进行充分的考核与测评,使得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缺少相应的评价结果支撑,进而不利于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3.构建两校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跟踪评价体系

3.1采用量化与泛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量化评价是当前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广泛采用的测评模式,它将外在的形式量化成各种标准,能够为统一的评判和分析提供依据。但是由于量化的事物会存在评价内容的缺失,加上量化标准的过于数理化导致评价体系不能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还要与泛化评价相结合。泛化评价是量化评价的延伸和补充,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内心成长发展变化的动态把握,由外在的教育活动形式而形成一定的范式,进而内化成为自我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将量化与泛化的评价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定量评价中数量層面的局限性,又排除了泛化评价中主观的评价倾向,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职业技能素质与水平。

3.2构建两校区素质教育发展评价平台,提高评价动态性

通过信息技术的方法,建立高职院校两校区素质教育发展评价平台,动态记录高职生素质教育发展过程,设置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承接模块”,此项内容将两校区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内嵌至平台体系中,学生将两校区学习生涯各个阶段中的实践参与、奖励所得、心得体会、企业体验等有利于于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的事件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其二,建立两校区外部信息服务模块,根据两校区不同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引进不同层次水平的企业、机构参与各个校区招聘、宣传等服务。其三,建立素质教育信息管理技术模块,通过发布素质教育发展调查问卷,进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术素质等方面的调查,获取两校区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变化、职业倾向等动态变化,为学校优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3.3构建两校区素质教育追踪评价体系,提高评价差异性

以动态评价模式为依托,建立两校区素质教育追踪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差异性,保证素质教育的可行性。通过三个方面构建追踪评价体系:其一,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接受能力的变化对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进行追踪评价。学习状态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两校区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及时弥补学习短板,还能让学生领悟并内化,同时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其二,以教师为素质教育的主导,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与能力。通过差异化的教师团队,充分适配跨校区素质教育任务。在素质教育中以恰当的评语、讲授等评价形式激励并鼓舞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其三,吸收并接纳各领域、层次的企业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追踪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从校企合作、就业反馈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评价。两校区素质教育追踪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适配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环境转化过程,为学生提早进入素质实践状态提供先行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内涵,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是高素质、高素养的人力资源,在技术水平不断更新的时代,素质教育也必须跟上技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的为科技服务。高职院校在两校区运行的背景下,需要引入追踪评价体系来判断和弥补素质教育的断层与割裂,通过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实施,引入两校区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整改动力与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宁然.校区流动条件下高职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59-260.

[2]周娟.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经验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9.

[3]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68-74.

作者简介:

董宁然(1987.3-),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高职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 素质教育 校区 评价体系 跟踪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