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考核改革探讨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考核改革探讨

时间:2022-05-06 18:25:03 浏览次数:

【摘要】高职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总课时量少、学生自身甚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跟不上、考核方式单一死板等诸多因素而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文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单从任课老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措施,来保障较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高科技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于当代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础》这门旨在为学生普及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学科,已经在各大中专包括高职类院校作为必修科目开设了多年,但由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在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因诸多因素而存在较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首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非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总体课时规划时所分配的课时量本身就少,甚至还逐渐被压缩,而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任课老师在课时量少而教学任务不减少的矛盾之间往往无所适从,在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和保障较高教学质量之间左右为难,两者很难兼顾。

2.因为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会因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城乡差异甚至性别差异而或多或少,甚至差距很大。有些农村学生甚至从来没碰过电脑,而有些城里的学生却经常使用电脑,具有比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另外,同学们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有很大差异,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入学前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上基础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同学在听课时,有时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过于简单甚至于罗唆,而基础差的同学因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往往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老师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

3.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一部分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借助于粉笔和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师很难把这门课的强操作性表现出来。而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院校,也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的教学现象。学生看完老师在投影仪上一晃而过的操作过程,这些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的基本操作,在学生看来依然是似懂非懂或者根本摸不着头脑,所以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4.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所以部分高职类院校往往因其经济原因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硬件如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建设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效果。

5.因国家取消了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甚至老师都放松了要求,原来比较有效的上机考试模式也随之取消。很多高职校自主开发考试系统能力的限制,这门本该以上机考试为主的课程在考核模式上又回到了单一而死板的卷面考核方式,考核效果大打折扣,很难反映同学们真实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二、解决办法

针对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操作性强,以及高职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任课老师应秉着“立足应用,狠抓基础,注重实践”的指导思想来安排自己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

前面提到高职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总量少、教学内容多,因此任课教师更应当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资源,同时对教材上的内容应当作一些适当的取舍。因为讲授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么教学的角度应该从一个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一些比较复杂难懂的概念可以一笔带过甚至忽略,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同时要对教材上过时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

1.合理分配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时间。正如前面所说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操作性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例。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尽可能加大实验课时比例。让同学们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

2.合理利用上机实验课时,把握好实验课的进程。在实验课上,首先要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操作,并且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练习题。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事先把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专家这样的软件录制成文件,并且让学们同享这个文件,以便他们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来指导。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任课老师除了解答个别学生的疑问外,还应当和实验带教老师留意同学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并在实验课快结束时予以讲总结和讲评。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完成。

3.组建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充分利用闲余时间。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然是非常有限的,这很难满足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为了满足这些同学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一些兴趣活动小组,比如微机的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Flash动画制作小组等。任课老师可以定期地给学生予以指导,客观上讲,这样做延伸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综合教学效果。

(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手段

一方面,在教学上应该改变以老师教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灵活地运用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建构性学习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探索,主动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另一方面,需要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加大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指导力度和投资力度,并鼓励相关任课教师大课外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化,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例如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补充材料等放到网络上,并开设网上释疑栏目等。

(三)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

目前,国家已经取消对高职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把计算机考核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但是许多高职类院校本身并不具备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或者是因为没有重视而没有组织自身的力量开发,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用以替代国家统一组织的等级考试的考核方式就回归到了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是有悖这门学科操作性极强的特性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改革考核方式角度来解决,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

1.理论与实践分开考核,笔试与机试相结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很强,而理论知识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考核的重点就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操作。而在纸质试卷上很难设计出比较好的操作题,就算勉强出了好的操作题,也无法很好地答题。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那些操作步骤,这种纸上谈兵的考核方式是很不科学的。有些同学上机能操作出来,试卷上不一定答得出来,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同学们的真实水平,实际上就是没有达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有鉴于此,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操作部分分开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通过纸质试卷考核,而其它涉及到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性强的部分时,则采用上机考试的考核办法。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核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务。

2.根据每章节内容的特点,分章进行考核。一般来说,学校为了统一安排,所以往往把考试都安排在期末。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可以打破这种传统,在每一章结束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考核,最后在评总分的时候再按比例计算。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高职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通常涉及的都是计算机基本构造和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INTERNET这几个章节。笔者认为每章应该有针对性地考核,且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1)第一章:计算机基本构造和原理。这一章讲了有关计算机组成及原理的理论的些基础知识。学习这一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这样一个计算机应用者来说,与其熟背那些组成计算机的逻辑部件及其功能,不如掌握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并熟悉其中的一些硬件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因此条件允许的话,这一章的考核可以采取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考核的方式,让每组的同学们共同动手组装好一台电脑,并且记录其装配过程,以及一些硬件的型号和特点。分成小组考核可以不必准备太多的电脑,便于组织实施,而且可以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协作能力。

(2)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其实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操作应用的基础,因为几乎所有操作都是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完成的。同样也可以分组的形式,让每组同学为一台计算机裸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小组每个成员按老师要求各自在安装后的操作系统平台上完成一些诸如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的操作。

(3)第三、四、五章分别是OFFICE办公软件系列中的常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的使用。在这三章的考核中,尤其以操作为重,任课老师可以为同学们设置几个具体的操作题,在设置考题要求时要尽可多能地涉及这些软件的主要的、常用的操作。学生按要求完成操作后通过邮件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以备老师考评。

(4)第六章:INTERNET网络基础。网络涉及的知识非常多,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着重考察其对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比如浏览器的使用,如何下载件文件或图片,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等互联网上最常用的应用操作等。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这些比较复杂难懂的理论则可以不作太多要求。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可以跟其他章的理论知识一起组卷考核。

三、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在的地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文中提到的只是笔者所在院校及周边的学校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本人的一些见解。其实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只有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落到实处,立足于应用这样一个出发点,才能真正地达到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巧玲.论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福建电脑, 2007,(9).

[2] 张月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1).

【作者简介】王建波(1978- ),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

推荐访问: 高职 计算机专业 考核 探讨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