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多层螺旋CT在小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多层螺旋CT在小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时间:2022-04-03 09:59:43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梗阻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小肠梗阻,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患者病因。结果 50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92.0%,46例病因得以明确,肠粘连14例,肿瘤10例,疝5例,血运性肠梗阻5例,胃石与胆石各1例,内容物阻塞3例,麻痹性肠梗阻4例,回盲部感染3例。结论 在小肠梗阻病因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临床价值高,可准确诊断病因。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小肠梗阻;病因

肠梗阻属于急腹症之一,外科临床发生率较高,即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肠道中内容物于运送过程中受阻。肠梗阻具有发生快、病情迅速发展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心肺功能障碍、腹部疼痛剧烈、意识障碍等[1],若严重还会致使患者昏迷、死亡或者休克。因此,一定要对患者小肠梗阻病因予以明确诊断。本文为探讨对小肠梗阻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其病因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小肠梗阻。50例患者中27例为男,23例为女;年龄为20~76岁,平均(43.7±4.2)岁;病程1~5h,平均(3.1±0.5)h。

1.2方法 主要使用16层螺旋CT机,产自飞利浦,16×1.5mm为其准直宽度,120kV为其管电压,140mAs为其管电流,5mm为重建图像层厚,1.0为螺距。开展扫描前10min肌注山莨菪碱15mg,患者仰卧,平扫,起始点为膈顶,终点为耻骨联合水平。而后增强扫描,扫描至肘静脉时注射90ml碘佛醇,控制速度为4ml/s。将对比剂注射完毕后扫描于25s、60s以及180s三个时间点,对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平衡期增强图像予以获取。

1.3图像分析法[2] 由放射科2名经验丰富医生于对手术结果不知情状况下分析CT图像,对比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诊断符合率予以观察。①判定肠梗阻:小肠肠管直径在2.5cm以上,结肠直径在6.0cm以上;②肠梗阻位置:机械性肠梗阻位于近侧扩张肠管与正常肠管或者远侧塌陷肠管间"移行带"处即肠梗阻位置;③肠梗阻病因:移行带处病变明显,且基本能够判定为粪块、肠套叠、炎症、肠扭转、肿瘤、胆石以及疝等,若病变不明确或存在粘连带则可能为肠粘连。

2结果

50例患者25例为低位小肠梗阻,5例为高位,12例为结肠梗阻,8例为麻痹性肠梗阻和血运致使大小肠扩张。经CT诊断46例明确病因如下:14例为肠粘连,3例炎症渗出与11例术后粘连;肿瘤10例,5例小肠,5例结肠;5例为疝,2例膈疝,3例腹股沟疝;5例为血运性肠梗阻,4例为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例为回肠动脉破裂;胃石与胆石各1例;3例为内容物阻塞;4例为麻痹性肠梗阻;3例为回盲部感染。诊断符合率为92.0%。4例漏诊或误诊,因病因不明,1例肠扭转伴粘连误诊为不全性肠梗阻,内疝2例被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小肠多发狭窄1例被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

3讨论

多层螺旋CT的主要优势在于软组织密度分辨力高,可快速扫描,且检查时间短,可使用的后处理技术类型多样,且观察具有全方位,梗阻部位更容易被找出。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予以判断时主要将肠管积气或者积液作为标准,且通常有肠管扩张并发症,右半结肠直径在7cm以上,小肠扩张直接在3cm以上,左半直径在5cm以上。对机械性肠梗阻予以诊断主要是将肠管间移行带作为可靠依据。行CT扫描时可发现肠梗阻主要征象为梗阻处近端肠腔扩张较明显,内部存在气液平面,亦可见被液体全部充盈,肠壁变薄,梗阻处远端肠腔萎缩内陷较明显。然而针对病因的不同CT表现也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3.1肿瘤 肠梗阻病因为肿瘤多于老年人中发生,且左半结肠为肿瘤主要位置。用CT诊断肿瘤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肠道肿瘤在CT上主要表现有肠壁增厚,为不规则局限性,且移行带软组织存在肿块,强化明显。CT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病史、年龄、症状等资料。若不存在特殊病史且梗阻并非突然发生则说明病因可能为肿瘤,若患者为老年人易受到便秘影响产生粪块梗阻,因此需鉴别。

3.2感染或炎症 多为回盲肠,本研究中3例为回盲部感染。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肠壁强化与增厚明显,且周边脂肪密度上升与间隙模糊,浆膜面不平整,为"污垢征",存在阑尾石,亦会形成周边脓肿。

3.3血运性肠梗阻 在本研究中5例为血运性肠梗阻,4例为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其中3例由于形成肝癌癌栓,1例形成静脉内栓子,1例为回肠动脉破裂。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梗阻对应血管支配区域出现肠壁增厚现象,且较为均匀,肠壁强化消失、延迟或者弱化,改变特征主要为"双晕"或者"靶征"[3]。肠系膜上则表现为静脉中缺损充盈,周边有积液与出血现象。

3.4肠粘连 该类型梗阻主要表现为近段肠管处于扩张状态,梗阻位置有光滑的移行带;肠管杂乱排列,且聚集于1侧,肠管扭曲成角,肠管与腹壁以及肠管间角度主要为锐角,存在粘连束带。用CT诊断该类型肠梗阻时主要依据光滑移行带、梗阻处肠壁增厚不明显但局部延迟强化或强化[4],其余部位则存在聚拢、形态异常与位置固定等。

3.5肠套叠 于幼儿中好发,成人中很少出现。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症状,诱因为肠道肿瘤病变,因此一旦发生需予以高度重视。采用超声或者腹部X线平片确诊难度较高,更无法将肠套叠原发病诊断出来,行CT扫描则可见肠套鞘部与套入部,若病例较典型可见改变为心圆状[5],肠管局部存在增厚水肿现象。

3.6腹疝 梗阻病因为腹外疝时诊断难度较低,本研究中5例为疝,2例膈疝,3例腹股沟疝。行CT扫描可将疝内容物与疝囊直接显示出来。内疝较少诱发肠梗阻,CT主要表现为肠系膜集聚后成团、肠腔局部扩张,若病情严重肠腔扩张明显,且肠系膜渗出与肠壁明显增厚。本研究有2例被误诊为肠粘连,病因为内疝,因没有仔细观察肠系膜血管与脂肪局部堆积,将关注点主要放在阑尾手术史上。

3.7其他病因 在本研究中胃石与胆石各1例,3例为内容物阻塞,4例为麻痹性肠梗阻。受到结肠内容物影响产生的肠梗阻在CT上主要有梗阻近端结肠与小肠扩张现象,大量粪便存在于结肠中,在便秘时间长的体弱老年人群中多发。麻痹性肠梗阻中肠腔均匀扩张,且程度轻,出血、后腹膜炎症为常见原发病因[6]。胃石与胆石诱发的肠梗阻CT表现有高密度,特征性明显。

综上所述,小肠梗阻诱发因素较多,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准确率高,少数病例CT提示不明确,因此一定要结合患者具体症状、病史、临床表现以及CT图像特征等科学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王燕,王军,陈传涛,等.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509-1511.

[2]王建立,吴仁昌,卢贺峰,等.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87-3189.

[3]张毅琴,陆卫东,李伟,等.多层螺旋CT对老年人小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22-25.

[4]刘光辉,赵京旗,张宏蕊,等.多层螺旋CT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3305-3307.

[5]李春和,王涛,钱农,等.多层螺旋CT对结石性小肠梗阻的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22-23.

[6]程益荣.多排螺旋CT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56-2358.编辑/孙杰

推荐访问: 梗阻 小肠 病因 多层 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