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学的现状和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学的现状和思考

时间:2022-03-14 08:16:49 浏览次数:

【摘要】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工作,是中医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目标方法、前景展望等几个不同角度就如何做好手法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做了阐述。针对国内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事业现状,从如何结合的角度,从研究方向、人才队伍、科研交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科研;对策

ThePresentSituationand Consideration of manipulation therapy with the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LUO HanhuaGUO YouhuaNONG Wanheng

【Abstract】Manipulation therapy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related how to improve the work of manipulation therapy from it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target, method and prospect. We concluded some solutions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anipulation on study direction, talented person team,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etc. We hope our effort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anipulation therapy.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Manipulation therapy;Scientific research;Solution

1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中西医结合是在继承中医学基础上的发扬。是近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过程,是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两种医学体系相互渗透的结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一种探索。[1]“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对象了”。[2]关于中西医结合全面、准确的含义是:中医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3]。

2对手法治疗学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要不要中西医结合呢?回答是肯定的。从现代中医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的观点来看,也是必要和必然的。中医传统手法治疗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物理疗法,自有人类开始,就产生了这种古老而原始的治疗方法。春秋战国以后,用导引按摩强身健体,在保健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代临床治疗方面,手法可治疗病证276种[4],中医传统手法治疗的操作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先进性、操作性质量的高低,是决定手法治疗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医传统手法治疗总的发展趋势是要从经验性、粗糙性、暴力性手法向精细性、规范性、技巧性方向发展。

2.1国外手法治疗学现状。公元前4~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详细地记载了手法治疗的疗效和适应症,18世纪后欧美等国就开始对手法治疗进行科学的研究。出现了一批国际公认的诸如麦肯基疗法(McKenzie,MK)[8]、鲍巴氏手法、肌疗法、伸展疗法、极性疗法、整骨术、Rolfing按摩疗法、Reichian疗法、骨科矫形按摩法(orthopedicmassage,OM)[5]、Mulligan手法、澳式手法(关节松动术)、美式脊椎矫正手法,其中新西兰物理治疗师BrianRMullingan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澳式手法,是临床康复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治疗,因其操作简便有效而广为采用,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已纳入国家手法治疗规范标准)[11][15]、美式脊椎矫正手法起源于1895年,是被WHO认可广为流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在注重整体、强调各器官、组织的整体平衡方面与中医相同;不同的是:此法严格建立在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影像学的基础之上,被视为传统自然疗法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独立学科[6]。欧美国家还根据临床运用的范围,建立了手法治疗学体系:分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运动按摩、美容按摩、职业按摩、推脊疗法等专业,可治疗的病症累计有500种之多,包括:急诊、内、外、骨伤、妇、儿、眼、耳鼻喉、皮肤、传染病、推拿麻醉下手术等。近年来,手法治疗在疾病康复、现代生活病、疑难病等方面,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线粒体肌病、肿瘤、戒烟、戒毒等,有其独到之处,显示了科学、规范、独特的功效。

2.2国内手法治疗学现状。

2.2.1技法:国内手法治疗的方法不下数十种,具有代表性的有:经穴推拿疗法、点穴疗法、指压指针棒针法、正骨推拿法、儿科推拿法、腹诊推拿法、一指禅推拿法、捏筋弹拨拍打疗法、抓刮沙推拿法、内功运气推拿法、子午流注推拿法、四应六法推拿法、捏脊疗法、窍穴奇术推拿法、脚踩按摩法、臂穴按摩法、脚穴按摩法等[9]。

2.2.2手法治疗的微观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同行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手法治疗进行了多方的科学研究。如作用原理的研究;作用部位宏微观结构的研究;手法的测定及生物力学性质的研究[9];手法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手法对镇痛递质系统影响的研究;手法的神经机理研究的;手法对各系统影响的研究;手法对运动系统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某些成果对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临床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

2.3手法治疗学的中西医结合成果:

2.3.1经筋手法:(现代解剖、生理理论与十二经理论的结合)以《黄帝内经》的“经筋”为理论依据,用经络学说的经筋原理、经筋系统结合脊神经学、用四肢结构结合生物力学、加以血液流变学对结构工程影响的复合研究整理而成。既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理论,又符合现代科学全息论的观点。认为筋骨之病,既是因,也是果。以经脉学为经,软组织解剖为纬,参考了骨骼、神经、血液流变学,以整体观察指导施以触诊手段;松解为主整复为辅,由局部达整体,由结构得物理而化学之平衡[10]。

2.3.2短杠杆微调手法(生物力学与正骨理论的结合),根据近年脊柱推拿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取得的进展,结合生物力学的测试,综合国内外各种脊柱手法的优点,改进不合理操作成分治疗脊柱源性疾病的手法。

2.3.3本体感觉手法:(神经反射学与中医整体理论的结合)以中医整体理论和人体本体反射器及牵张反射原理为理论基础,认为本体感觉至中枢神经的反馈主要通过分布于韧带、关节囊、肌腱、肌肉、皮肤、关节软骨和关节结构内的力学感受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来传入。以手为人体本体反射探器测,利用人体本体反射器官骨骼肌及其收缩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整复软化、疏导病理肌群,改善其弹性、收缩性,减小粘滞性,恢复弹性和伸展性,[12]是目前较新的手法治疗理论学说。

2.3.4骨科矫形按摩:(人体功效学原理与太极理论的结合)运用道家对水本质的认识建立按摩手法(波浪运动)。利用人体功效学原理,以对抗性内功艺术“太极”的功法,实施波浪运动手法,提倡手的功能体位及其他关节休息位的人体功效学原理,使治疗者充分投入[5]。

2.3.5苟氏推脊法:(脊椎矫正学与中医整体理论的结合)参考国际整脊医科大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触痛点”(tenderpoint)的原理,整理而成。即注重整肌,更注重整骨。根据“触痛点”判断确定矫正部位,在错位的脊椎附近,认为找到“触痛点”就找到了应该矫正的椎体,再选用相应的、成套的手法进行整复,用柔和、优美的心情去发挥手法的功效以达“传神”。认为手法的传神对患者和治疗者本身都是一种美。[13]

2.3.6中式矫正手法:(脊椎病因学与正骨理论的结合)以脊椎病因治疗学为理论基础,并对传统医学精华和美国整脊术深入的交流、探讨和结合,提出了脊椎移位观点。在研究脊椎小关节转移位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从三维坐标系探讨移位症错位类型,利用中医正骨推拿法研究出中式矫正手法。从脊柱损伤的生物力学范围上,分析引起脊柱移位力的不同方向,以及造成错位的各种形式。并针对X线片上不同形式的错位,采取特定的、相应的手法整复技术。根据三步定位法确定的部位及椎体错位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成套的手法进行整复[14]。

2.4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与对策。

2.4.1对手法中西医结合模式的认识。手法学的中西医结合模式被认为有四:一是西医明确诊断,中医辨证施治;二是中医治疗为主,西医辅助治疗;三是中西医治疗相互渗透;四是用现代科学(包括医学)技术或理论从宏观和微观水平上去研究中医理论,阐述中医理论及手法作用的实质,以期对中医某些概念物质化。这些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忽略了中医、西医的均衡性,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是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但这些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经之路,是一个过程,是不可或缺的。真正中西医学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不但有待于现代基础科学前沿的发展,更有赖于对科学哲学的再认识:认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结构,承认至少有东西方的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趋向的唯一标准[2]。

2.4.2科学标量化问题。手法研究是手法治疗的基础。手法治疗是以手法作用于机体而起作用的,治疗措施、手法力学标准、手法的优劣等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手法操作及所选部位的不同,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的不统一,使之缺乏可比性。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这是手法治疗界南北有别、东西不一的原因。

2.4.3缺乏严密的科研思路和方法。临床上因缺乏严密的科研思路和方法,致使一些临床研究及观察浮于表面,缺乏可重复性;目前对手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假说众多。手法治疗肿瘤、遗传性疾病、慢性病以及神经病的康复等方面有报道无深入的研究。提高疗效、增强生命力为手法治疗之首要任务,因而有必要借鉴和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成果,科学地进行科研设汁,制定一系列规范,统一疗效标准。对经络、腧穴、全息等理论进行研究,阐明手法的作用机理,同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展对疑难病、慢性病的手法治疗研究,更好地推动手法医学的发展,提高手法的临床疗效,使手法的科研更加深入,增强手法的生命力。

2.4.4手法治疗学标准化问题。手法医学标准化是其国际化的前提。标准化的操作手法、通用的语言、各科病症的诊疗常规、疗效标准等,对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推动整个手法治疗医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如微观辨证理论)统一诊疗常规、统一疗效标准、统一手法,多进行南北交流、东西交流、中西交流,为手法治疗医学标准化而努力。

3手法治疗的改革建议

学者们为了提高手法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为了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便于促进国内外学术的交流,实行中医现代化,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9]。

3.1成立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研究中心:成立专门研究手法治疗学的机构。

3.2建立手法治疗医院:成立手法治疗医院,院内设有手法临床各科,在我国某些大城市已有这类医院。

3.3进行二级分科:在现有手法科中按病种进行二级分科,或设立专科专病门诊,如骨伤、小儿科、内科、神经等手法治疗专病门诊。

3.4取消独立分科形式:取消手法疗法独立分科形式,按国际标准中,将手法治疗规范到由多学科专业医师组成的康复医学科,手法治疗工作由物理治疗治疗师完成。或以病种分科,以生理学、解剖学分类分科为基础,在各科设立手法治疗组,使其像药物一样作为常规治疗手段被采用[9]。

4结语

综上所述,手法治疗只有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在继承上发展和创新。只有加强内涵建设,在手法治疗学上,找出可取与不足之处,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增强自身特色优势,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中西医各有特色,都有不同于对方又长于对方的东西,既然各有特色和长处,研究对象和目标又一致,结合后可取双方之长,如果特色是互补的,则发扬特色的最佳途径就是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加新,周亨德.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27-22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93,76

[3]赵洪钧.回眸与反思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3

[4]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275-295

[5]Thomas Hendrickson编著,叶伟胜 万瑜 主译,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343

[6]郭明,董安立.美式脊椎矫正学在临床康复应用中的前景.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51-53

[7]贾秀琴,李明.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的思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2):287-288

[8]徐军,张继荣,戴慧寒. 运动疗法技术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25-474

[9]张雪军,府强. 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

[10]黄国松.经筋手疗法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78

[11]王荣丽,黄真. Mulligan手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24-226

[12]牛立均.人体本体反射健康法(无损伤手法整复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41

[13]苟亚博,黄国松.脊椎手法大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3

[14]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8 -15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华夏出版社,1998,197-296

作者单位:510120广东省中医院

推荐访问: 中西医结合 手法 现状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