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思考: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

思考: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5-16 10:50:05 浏览次数: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建立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角度提出,工程界应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并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作为培养标准,探讨了师资、设备、体制等方面对面向工程教育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建筑工程;面向工程;教育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内需带动型经济需要以人口素质的提升作为基础,需要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1]。企业对社会的需求反应迅速,而高校的教育模式往往滞后,很大原因在于教育体系受行政体制束缚,高校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与社会同步,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学生工作与所学知识能力难契合,若任其发展就容易出现学生感觉读书无用、无心向学;企业觉得学校纸上谈兵,不愿招收毕业生,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学校和企业联动的机制,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应能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工程,目的在于培养的学生能具有面向社会工程一线的实际能力,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讨[2][3]。建筑工程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设计院、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其中设计院与学校之间的差距是最为显著的。这是因为设计院技术工作含量大,更能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学生学习内容偏重于理论的学习,缺少理论和实际工程的联系;设计院是各专业合作完成设计任务,而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是已结构专业为主,其他专业的内容只略做介绍,缺少介绍专业之间配合的课程;结构专业本身已分化为很多小专业,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膜结构、预应力结构等,而目前的教育则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缺乏相应的介绍,学生认为毕业后就能做结构设计,踏上岗位后发现与所学有偏差,而社会竞争的激烈也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培养毕业生。这种矛盾下,采用动态的培养机制和培养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是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下文将结合设计院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探讨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4][5][6][7]。

二、培养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的重点

1.建立高校与工程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目前高校和设计院反映毕业生知识面单一,动手能力和变通能力差,难以适应当前工程复杂化的趋势,若能建立高校与工程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设计院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设计院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设计院提出紧缺人才需求方向,列出相应的课程要求,学校在开设专业选修课方面给予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补充配套相应的课程,并以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思路为核心。这种培养方式不是以一个班集体作为单位实施,是根据不同设计院的要求设置多种相应的培养方式,每种方式适用的学生数量与设计院的需求量挂钩,既可做到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实现双向选择,企业可在学生中择优选择。培养方式的多样性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减少同学之间恶性竞争,又适用了社会的需求。

2.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训练是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进入学校后,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计院的需求初步选定自己的方向,初期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并结合实践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进入高年级后,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应该以多专业配合设计实际工程的方式完成相应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各种专业分工合作的过程,包括了建筑、结构、水电、通风空调、预结算等专业的合作,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设计院的环境下,以某一项工程任务为内容,按照设计院的流程进行工作,相互配合,并就设计中的问题开展讨论,协同完成设计的方案、初步和施工图阶段的全过程,建筑工程系的学生应根据建筑和其他专业的要求提出结构体系、构件尺寸,分析所遇到的矛盾,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学会协商解决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专业内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如在施工图阶段,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完成梁柱配筋工作,另外安排部分学生完成板配筋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彼此交换工作内容,实现全面的训练。这种团队模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由于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配合工作量大,锻炼了各专业学生间协调配合的能力。从方案到设计计算、到施工图绘制,团队成员之间不断碰撞、互相补充、相互帮助,直至解决问题,完成设计任务,使学生在走向岗位前已经经受了一次演练,对设计院的运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踏入社会工作时不再茫然,碰到问题知道该如何去协商如何去解决。

3.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作为培养标准。与工程界联合培养、按工程实践训练学生,只能解决学生进入社会、进入行业的问题,但还需要设定好一定的标准。老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在过去的年代指定的,大部分几十年都不作改变,新成立的院校,往往是参考老院校的标准,培养目标与社会难免有一定的偏差。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作为标的,更易于跟进社会发展。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执业资格制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实践证明其有助于统一工程专业人员的水平,不仅如此,对于毕业生也是提高级别的一种方式。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不仅只是考察专业知识。以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为例,不仅有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普通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有如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及地基基础、钢结构、土木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这些不仅是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要求,也可以成为学生掌握各门课程内容的要求,所以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要求可以作为加强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标准。将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作为学生学习的要求,进一步沟通了学校和社会。大学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往往理论脱离实际。考试中大部分专业题目是针对实际工程所提出来的,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对学生进行测试,可以将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工程问题。工科类的学生不仅需要学好工程知识,还需要了解经济、法律等知识,可在某些方面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做好一定的铺垫。

三、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证

符合社会要求应用型的建筑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实现,需要设施等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也需要相应的教育机制的保障。现行大学教学体系偏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高校招收的教职员工多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不是学校所青睐的对象,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虽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但缺乏工程实践,自然无从传授工程实践经验。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改变招聘的偏向,教育系统内应有一定程度在职称评定方面向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倾斜,提供合适的进修机会给缺乏实践的教师。现行教学内容缺乏认真的梳理与更新,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缺少甚至没有实习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试验设备品种类型少,试验水平较低,学生既没机会看到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不用说动手操作,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动手能力没能得到有效培养。设备和场地的投入是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最大资金投入。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身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构建的教学体系需要学校在管理机制、政策制度上应予以保障。在这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有偏差,应该有相应的机制保障这种努力的方向,须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提供创新教育所需的宽松环境,保证教育培养的方向不发生偏差或倒退。

建筑工程高等教育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企业需求,需要工程界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并按培养工程能力作为核心组织教学方案,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作为培养标准,以上几点,需要学校在教职工、设备、场地和制度上予以保证,才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嘉乐.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7.

[2]姜远平,刘少雪.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2(5):55-58.

[3]余寿文.工程教育与现代工程师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7.

[4]孙伟民.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高校领导论坛,2008,(9):16-18.

[5]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14-16.

[6]左咏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328-329.

[7]盛黎,金小群.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43-44.

推荐访问: 思考 建筑工程 面向 培养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