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竞争力为主线”的康复治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竞争力为主线”的康复治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4 08:16:42 浏览次数:

【摘  要】作者以本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质量工程建设出发,积极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竞争力为主线”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与经验。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教育;专业建设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作为内蒙古地区同类院校中开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早、规模最大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伊始,紧密围绕康复治疗领域,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充分发挥民族教育优势、突出蒙汉双语教学特色,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坚持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之路,推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带动了本地区健康产业的发展,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尤其为内蒙古培养了蒙汉兼备的康复治疗人才,更填补了锡盟地区基层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白。

1 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1.1创新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以“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为核心主旨的“校企合作、康教融合、爱心助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康复治疗工作实践对接、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对接的“四对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2构建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四对接”为指导思想,围绕“诊断技术、评定技术、康复技术”三大专业核心能力设置开发各相关课程,将岗位认知、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从业素质等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职业素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三维融合”的现代康复融合中蒙医特色的课程体系。

1.3打造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团队

行业专家或一线带教老师与校内任课教师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和核心课程的负责人,组建 “校企融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1.4建成“五位一体”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

围绕培养学生“从业素养+职业技能”这一核心主旨,将校内实验实训室整合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学-做-练-赛-岗”有机融合、逐级递进,破解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难题。

1.5建成现代化附属康复医院

附属康复医院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临床见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康复治疗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岗位认识、技能培养和课间见习的便利条件,开启了“校中厂、厂中校”的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1.6大力推行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五位一体”实训平台和附属康复医院,运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床旁教学等模式,通过课内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逐步递进,将职业素质和人文教育贯穿始终,实现了培养“融康复、临床、人文、心理等知识为一体,集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于一身,沟通与合作能力更强的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

1.7加强课间见习和强顶岗实习的考核

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将课间见习和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核也作为考评内容,尤其注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品德操行的评价、岗位(见习)实习的能力和成果评价。全人全程考核利于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从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1.8人才培养形成就业招生良性循环

我院康复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应用,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5届404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100%,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毕业生中79.9%广泛就职于“蒙京新疆”地区的各级医疗康复机构、残联、特教学校、职业院校等,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新疆、内蒙、云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紧缺人才,尤其是填补了锡盟地区基层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白。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多数已成为单位骨干或科室负责人。高质量的就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望,报考人数逐年递增,招生规模连续居全区首位。

1.9惠及相关专业及兄弟院校发展

成果带动2名教师参加3门课程的国家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推进了我院蒙医本科(运动康复方向)专业“蒙医+现代康复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吸引了兴安职业学院、呼伦贝尔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30余人来我院交流学习,普遍认为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带动就业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值得借鉴推广。

1.10服务地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依托本专业的地域優势,我院现已承担起锡盟地区卫生康复人员(300余人)的技术培训,残疾人(60余人)保健按摩师培训等社会服务。5届毕业生中46人就职于锡盟地区的各类医疗康复机构,极大解决了我盟康复人员短缺问题。

2016年被中残联、教育部确立为“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进行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助推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残疾人小康建设进程。

在对外交流中,承担针对蒙古国学员的蒙医传统康复技术培训(4期200人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反响良好。

1.11带动本地区健康产业有序发展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与附属康复医院的建立,高度契合了国家及自治区提倡的“医养康”相结合的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尤其是附属医院作为锡盟地区唯一一家现代化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不仅完备了锡盟地区的医疗体系,而且是学院实施“十三五”建设一所容量大约2000户左右的健康养老社区的核心主体,将康、教、产、研、残疾人小康进程高度融合,为地方健康产业有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1.12阻断内蒙、新疆地区农牧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中,家庭背景为农牧民、农民工的占比为71.53%以上(毕业生404人,其中农村生源243人,牧区生源46人),90%以上的就业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结论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如何面向康复领域的社会需求,将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融入和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问题。

(2)解决了以往行业医院与人才培养环节的合作只停留于提供实习等表层,而难以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问题。

(3)解决了传统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难以适应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全过程质量考核的问题。

(4)解决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5)解决了面向蒙古族及新疆籍学生的蒙汉双语授课问题。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导向 为主线 康复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