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课程文化与名校建设

课程文化与名校建设

时间:2022-03-16 10:09:57 浏览次数:

摘 要: 真正的名校应名在“课程”上。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是打造名校的基础;构建充满魅力的课堂文化,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打造名校的重点;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打造名校的关键。

关键词: 名校建设 课程文化 课堂文化 校本课程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一、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

课程文化总是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使课程文化具备一定的“内核”。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所有的课程要适应学生而非学生去适应课程;三是课程的构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而非搞一刀切。因为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时代的要求。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应是保障人的生命成长的文化。要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高效构建,必须打造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

(一)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要具备课程领导力。

1.加强对学校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领导,本着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形成办学特色,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来规划课程,制订教学计划。

2.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领导班子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摸清课堂真实情况,抓准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扰,引导教师教学创新。

3.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营造共同探究的课程氛围,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质量,创建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二)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构建课程文化的主力军。

构建课程文化,不仅要靠管理者的专业引领,而且要靠广大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靠教师团队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换言之,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智慧的焕发。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三大专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引导教师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每位教师在深入剖析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拟定发展措施。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教师打造成功的绿色通道。“青蓝共进”即师徒结对一帮一活动,不仅使师(名师)掌握得更深更透,精益求精,而且有利于加速徒(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是开放师傅的课堂,徒弟随时进入师傅课堂听课、取经,听课后师徒两人一起探讨共同关心或值得商榷的问题,有利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开放徒弟的课堂,课前师徒共同商议徒弟的教学设计,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课上师傅进入课堂观察,对照教学设计找出差距,课后师徒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这种手把手的传授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外派学习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学校要求每位参加各级培训的教师都必须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向大家讲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形成“一人受训,全校收益”的良好制度。同时在教师中开展了“名师”和“新秀”评选活动,要求“名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新秀”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要求教龄在三年一内的新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合格课。通过各类培训和骨干引领,新教师、教学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的教师均得以快速发展。

二、构建充满魅力的课堂文化,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

实践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构建课程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行为的特征体现。为使课堂显示出文化内涵,就要达到高效课堂的共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的,必然体现“文化”的特质。如果没有课堂文化的积淀,就没有高效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是师生民主互动、精神和生命洋溢的过程。我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高效课堂的落实。

(一)推行“3+2”的备课模式。

“3”指教师在备课时着重做好“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2”是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次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凝聚集体智慧的备课是确保课堂效益的前提。

(二)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多课型教学模式。

在“尝试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后拓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先尝试,先活动,先自主,先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围绕这一总的教学模式,着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学科又把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细化研究,总结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一课多轮上”“一课多人上”促使教师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完善,反复磨课凝聚了群体的智慧,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人人都有自己的“经典课堂”。

三、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程文化的构建须立足于“课程”,着重对课程本身加以探究,如果离开了“课程”,就谈不上所谓“课程文化”。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校结合实际,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拓宽课程领域,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生活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德育目标存在“远、大、空”和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学生行为“两张皮”的现象,教育效果不佳。为此我校遵循“生活德育”这一课程宗旨,在生活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1.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熏陶学生。2006年以来,我校投入资金美化、亮化、净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教学楼里外墙张贴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师生书画作品、文明礼貌用语与励志格言;宣传橱窗展示各类教育活动图片和“星级学生”、“优秀教师”照片;校园广播加强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草坪上、过道里、台阶旁,一块块标牌、一张张图片、一句句提示,滋润着学生、警醒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成为学生无言的伙伴、警醒的标志。

2.养成教育从生活小事抓起。如尊重别人从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做起;文明礼貌从“轻声慢步,右行礼让,微笑问好”做起;感恩学校从讲究卫生、主动捡起校园的纸屑、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做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素材。

3.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每月一主题”活动。如三月份为学雷锋活动月,四月份为环保教育月,五月份为民族精神月,六月份为科技艺术月,九月份礼仪教育月,十月为经典诵读活动月,十一月为体育竞技月,十二月为安全法制教育月。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4.开展各类评优竞赛活动。我校坚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社员、十星级学生等月评比活动和纪侓先进班、卫生先进班、安全先进班等周评比活动。通过评优竞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5.以校长寄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农村学生卫生习惯差,爱讲粗话、脏话,文明礼貌不够,轻狂取闹,损坏公物现象严重,在学校开展的“崇尚文明,告别陋习”主题教育活动中,我发表了“告别陋习,从我做起”的校长寄语,列举了校园种种陋习,要求同学们“要自我约束,从我做起,提高素质。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告别陋习活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不丢一张纸、不随地吐痰等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具体的行为做起,从多用‘谢谢’、‘对不起’等文明语言做起,以自己的行动告别陋习”,同时,也希望“老师要做好典范,从我做起,躬身实践。以自身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寄语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孝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最起码的支点。”为了在全校形成以学生为本,爱生如子,善待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的全员育人的浓厚风气,我寄语教师:“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热情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知识,教做人,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同时,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校长寄语亲切自然地与师生零距离交流,培养师生潜意识中的情感,产生文明的情感,感化自己,也感染他人,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探索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而且是完善新的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着“点上深化,集中攻关,成果共享,全面推进”的原则,我校实施了教师第二课程拓展计划,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岗位、自身特长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学生结合假期外出旅游和居住地自然条件,围绕地域、物产、风俗等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科技月为依托,开设机器人制作、动植物标本制作、废旧物品再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构建艺术与健康课程。

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发展。为此,我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开设集体舞、健美操、武术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使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魄。我还通过个别谈心、集中辅导、悄悄话信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我校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辅导站的作用,成立了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开设了合唱、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手工等课程,利用每天下午的课余时间进行特长培训,有力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课程结构的创新,实现了教育目标的“三个超越”: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学生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掘智慧,放飞心灵。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利用优质的家庭、社会资源发展特长、培养能力。三是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学生超越教师的过程既是教师自我超越的过程,又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批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访问: 名校 文化与 课程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