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

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

时间:2022-04-07 11:19:25 浏览次数:

摘要: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定位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文章从教育、教育目标的简要梳理入手,分析和反思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教育目标观点,认为会计教育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为培养“会计人才”,还应关注“会计人生”的培养,由此带来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调整与完善。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目标 人生价值

一、引言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古今中外各国无不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人们对教育、教育目标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

在教育思维方面,我国古代重要著作《中庸》中早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断。美国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罗伯特·赫钦斯,198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陶行知更强调:“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此,郭沫若为陶行知的墓碑写下了如下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教育性质方面,顾明远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顾明远,2013)。西方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对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的意义执著地、不懈地追求……教师通过讲述、读写以及倾听自己的和他的生命的故事来跨越文化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他的正直、誠实,加深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经历的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带领着大家一起超自我”(LindaTorp、 SaraSage,2004)。

在教育与训练的关系方面,肖川认为:“教育区别于训练在于教育必定包含精神的因素,有着人格的陶融和心灵的憧憬,最高明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也只能将人制造成最有效率的工具”(肖川,2010),《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更是一针见血地总结道:“拙劣的教师教授真理,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不难看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将人培养成某种工具,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的尊严、人格、思想、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主体,更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论”仍然是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的主流,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二、教育目标

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目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七类观点:

(一)环境适应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评了那些把人作为手段作为工具的教育目标,主张“教育之外无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纽曼,2001)。

(二)综合素质论。柏林大学自1810年成立后,一直秉承“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修养的机构,教育目标是通识性、全面性修养与心智的训练,而不是职业性、实用性教育(陈洪捷,2006)。

(三)和谐发展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1978)。

(四)价值教育论。英国除了专业教育外,更强调价值教育。其价值教育包含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内的概念,涉及的主题包括: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宗教教育与精神发展,个人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主要指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教育。包括: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环境价值、健康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英国于1993年成立了“价值教育缓解社会难题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其宗旨在于通过促进价值教育研究,鼓励学者、家长、教师通过价值教育缓解暴力犯罪、药物滥用、种族主义、未婚怀孕等社会难题,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邱琳,2010)。

(五)生存育人论。主张教育要进行现代人的生存预制、从人的生存论意义上引导人“止于至善” (吴亚林,2009)。

(六)培养真人论。认为教育目标的本真内涵就是培养真人,真人就是得到充分尊重、自由发展并具有高尚价值和生活情趣的人。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工科人才、文科人才、理科人才、医科人才等)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但人的发展片面化了,人被当作了“器”。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制造器皿和工具(曾崟,2006)。

(七)培养人生论。认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能力”只是实现良好人生的手段,而现在的教育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教育的根本之道是让每个人都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而不仅仅是教授谋生的技能,教育目的应从“人才”上升到“人生”(茅于轼,2011)。

三、会计教育目标

我国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讨论,一直是会计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阎达五、刘汝军,1998)。“教育和培养学生有助于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以及接受会计职业终身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肖华、李建发,1999)。

从总体上看,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仍然将“人才”作为目标的落脚点。即: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李心合,1998)。时至今日,这一培养目标的界定并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某211、985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表述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某211大学的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从事会计管理及会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融通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某财经大学将其界定为:“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发展,认为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其中“分阶段”是区分不同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层次”是对同一学历阶段、对不同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系。认为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應培养研究型人才(刘永泽、孙光国,2004)。

与上述观点类似,有学者主张,应借鉴日、美会计教育的经验,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中专主要培养从事实务操作的专才,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应培养通才。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实务为主,兼顾科研;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以实务、科研为主,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会计教育以科研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罗素清,2005)。或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张晓亮,2010)。

从西方有关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来看,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的演变。20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又确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陈何芳等,2007)。而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发表的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1991年该委员会发表的第2号公报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对将大学会计教育与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挂钩的技能型培养目标,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最近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胜任能力、有效的沟通技能、道德规范、商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课程的整合能力、全球性的眼光及团队技能。在美国,会计教育目标随时代发展而快速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培养职业会计师为主;20世纪 9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提倡教育目标的多样化;2002年起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教育目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陈文涛,2009)。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正式宣布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将本科生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陈何芳等,2007)。

四、会计教育目标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从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到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或思想性人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才观”,经历了专业、技能、能力、职业、人才等认识阶段,其中引发了通用、品德、素质、创新、人生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对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组对应观点:

(一)专业观与通用观。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专门的专业方法,强调会计教育的专业性质无可厚非。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专业的设置依据行业、部门的性质设置得非常详细、狭窄,这种专业观的优点是贴近专业乃至行业特点,专业性强、操作性强,适应当时变化小、变化慢的客观环境,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3年“两则两制”的会计改革。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的自主择业,所学非所干、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愈加突出,由此我们考虑借鉴西方高校教育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通用化的培养目标,呈现出适应性强、专业基础扎实等优点,拓展了会计教育的视野,是我国会计教育中的重大进步。但通用化不能代替专业化,我们应该是掌握主干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上的通用化,而不是泯灭专业基础上的通用化,“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 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1999)。否则“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技能观与品德观。毫无疑问,会计专业是应用型、技能性的专业,掌握必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中的基本要求。随着企业环境、交易事项以及会计准则等复杂化的加剧,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会计中的技术问题。但技能只代表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在品德的陪伴或约束下,高超的技能才能发挥出正能量。拥有高超武功而缺乏武德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因此,古今中外的会计教育中都强调品德教育,但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美”的文字中,实际会计教育中更加强调的是技能,而对于品德教育仍显得比较薄弱。

(三)能力观与素质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复杂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各类人才培养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加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强化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观强调的仍然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硬实力”,如果没有各种素质的“软实力”配合,则难以有效发挥“硬实力”的效用。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气质,也有助于各类文化的融合与借鉴,有助于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品质。心理素质与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然而贯彻、应用得不尽如人意。

(四)职业观与创新观。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不可否认,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实务操作能力。但实务工作中,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交易事项等千变万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观,不利于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提升业务质量、发展职业层级,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遗憾的是,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表现为职业教育强盛、创新教育薄弱的格局。

(五)人才观与人生观。众所周知,人才观是目前公认的会计教育目标,这一目标融合了专业观、技能观、能力观、职业观等目标的内涵,对于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作为有才能、才学的人,通常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辞海》中概括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人才指的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将人才从多少角度、多少层次进行分类,其教育对象的落脚点都是将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工作的“产品”“工具”。而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既是生物人、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有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的权利,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作为合格乃至优秀“产品”步入社会后,其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合格、优秀的“人才”是服务于精彩、幸福“人生”的手段。同样,培养会计人才也应服务于丰满、净化人生之目的。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的观点及认识,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具体如图1所示:

五、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

会计教育目标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教育环境认识的深化以及会计教育宗旨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会计教育目标应体现“独立”“自由”“批判”等大学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以“人生价值”为宗旨,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服务于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包含了会计教育中的职业需求、技能与能力要求、品德与人文素质、创新与思辨思维等理念,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并引起以下方面的配合及定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将会计专业视为应用型专业、会计教育是技能教育背景下,会计教育中出现了重会计轻管理、重操作轻原理、重规则轻质疑、重簿记轻报告、重现在轻历史、重西方轻本土、重个体轻系统、重本体轻环境、重技巧轻育人等教育理念的误区,应强化后果、强化解惑、强化原理、强化动态、强化质疑、强化德育等会计教育理念(栾甫贵,2013)。而将人生价值融入会计教育目标后,应树立和强化人性、人格、人本、尊严等理念。

(二)调整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内容的配合与落实。除了借鉴西方会计教育内容,设置“会计伦理(道德)”课程外,建议在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人生”方面的教育引导,将人生、人生价值以及相关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等式隐含的资源与人生价值的关系,等式左方的资源可以代表人所拥有的金钱、地位,等式右方代表人生中的价值,负债代表对社会、对他人有损害的负价值,所有者权益代表正价值。有关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是人生价值这四个方面的体现,等等。

(三)丰富教育方法。传授、讲授、讨论、案例等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的方法。而将人生价值引入会计教育目标后,除了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外,有必要引入行为主义教育方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行为主义教育是指通过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关联、刺激的内在联系,强化其耦合的方法,即引导、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认知、识别,选择相关行为。会计中诚信与造假是明显的个体选择,各种会计职业判断都是个体与环境耦合性的判断。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生的教育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会计作为与金钱、权力、权利打交道的职业,在當今社会环境下更加需要引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专业教育质量。J

参考文献:

[1]陈何芳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4]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

[5]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李心和.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

[7]LindaTorp,SaraSage.基于问题的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8]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9]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10]罗伯特·赫钦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12]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几点想法[J].国民教育,1978,(9).

[14]肖川.教育是什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

[15]肖华,李建发.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创新[J].财会通讯,1999,(10).

[16]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17]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19]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20]曾崟.教育目标的伦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推荐访问: 思考 目标 会计 人生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