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3-13 08:29:06 浏览次数:

【摘要】 结合早期大肠癌的病症诊断结果探讨治疗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早期大肠癌患者的诊治文献资料,就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方法,如内镜下治疗技术、微创治疗,以及经肛门局部切除技术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大肠癌患者进行科学的临床分期,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诊断;治疗;内镜;预后

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致死率也非常高,为此,加强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大肠癌在过去主要以外科手术来进行综合治疗,而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同时因其手术创伤小,对患者手术并发症的控制效果好,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等优势,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和重视。

1 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1.1 早期大肠癌的分期方法

利用内镜技术,如结合电子结肠镜,放大内镜、超声结肠镜、显微内镜等医疗设备,可以对早期大肠癌的分期进行有效的定位,结合美国癌症联合会的分期指标,对早期大肠癌的界定主要有仅对结直肠的粘膜层进行侵犯,且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现象。加强对早期大肠癌的科学分期,对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存活机会意义重大。

1.2 早期大肠癌的分型特征

从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来分析,可以分为表面型和隆起型两大类,而对于表面型则又细分为平坦型和凹陷型,对于隆起型则主要有息肉隆起型即I型,进一步细化则有蒂型Ip,亚蒂型Isp,广基型Is。从国内的患者群进行分析多为息肉隆起型即I型病变。

2 对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技术介绍

结合内镜技术来进行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对于隆起型大肠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对于平坦型或凹陷型则很容易出现漏诊,因此,需要进行多种诊疗技术来进行深入分析。

2.1 内镜下借助于染色技术来判定 在对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观察时,通过引入色素,使其能够喷洒于大肠黏膜之上,由此来进行病变观察,可以取得较好的检出效果,特别是在内镜下通过引入0.2%~0.4%的定胭脂水溶液,其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出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特征,具有最佳的黏膜染色判断病变的效果。

2.2 借助于放大内镜技术来判定

放大内镜在进行医疗观察时可以通过将病灶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如放大100~150倍,从而可以对病灶进行正面、侧面、以及中、远距离的观察,来细致的分析出病灶的特征及发育形态,如有无凹陷,局部性状特征和病变范围等。

2.3 借助于超声内镜技术来判定 通过对结直肠黏膜及腺管进行切口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其腺瘤或癌,而对于癌变的浸润深度、范围等指标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超声内镜技术,周平红等人在对81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时,其研究结论得出,利用超声内镜探测技术,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浸润范围及深度的诊断准确率在82.7%以上,对于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前的病灶浸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超声内镜探测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周边临近的转移性病变淋巴结。

3 对早期大肠癌实施内镜下治疗的方法

内镜下对于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法,过去主要采用高频电灼,以及局部药物注射等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发率高。而现代普遍采用的EMR(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技术,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适应症主要表现为IIa或侧向发育病灶直径<3 cm;或IIb<0.5 cm;或IIc+IIa或IIa+IIc<1.0 cm;或者对于侧发型肿瘤息肉其病变率及淋巴结浸润风险较低。

在行EMR之前,需要对病灶在大肠黏膜下的浸润情况进行分析,通常采用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来进行“非举起征”试验,当出现肿瘤浸润至粘膜下或深层时,在生理盐水的注射下,周边黏膜会出现明显隆起,而病灶下黏膜则不隆起,从而判定不宜行EMR手术。

4 总结

对于早期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合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和诊断手段的改良,对于提高早期大肠癌患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对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及分型界定时,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来分析,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周平红,姚礼敬.微探头超声对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4) :205-207.

推荐访问: 诊断 治疗 大肠癌 内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