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08 10:35:03 浏览次数:

【摘要】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未来全球性竞争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趋势,而石油则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海外石油投资;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经济发展带动的石油需求量日益大于国内原油产量,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成为中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中国试图以“走出去”战略达成油源多元化目标,引导国有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从2003年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投资业务范围逐步扩张。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的石油公司已在31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油气项目,在其中的20个国家获得了权益油。

然而,日益加深的对外能源的依赖让中国在海外的“油罐子”并不安全,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苏丹和利比亚等国家的局势动荡凸显了中国海外能源战略的安全隐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使中国石油企业有效地选择投资机会,规避市场风险,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投资现状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不仅要打入产油国市场,还要跟跨国石油公司和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公司打交道。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效。中国经济发展带起强劲的石油消费力量,让亚太地区有可能取代西欧、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地区。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国际石油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迅速攀升,出现供不应求情形,全球石油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政府通过石油外交虽然取得了进入海外油气开发重点区域——中东、拉美、中亚及非洲油气开发的权力,但其单边的海外投资行为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收购石油公司时常会遇到产油国政府的干扰。由此,中国开始接受石油联盟的概念,通过与石油消费国和产油国石油公司的联手合作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抗衡。同时采取入股开采油田、合作勘探油田和收购石油公司三种模式,使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走向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石油交易,借助于石油金融工具争夺石油产品定价话语权,规避因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投资风险。

2、问题分析

(1)跨国运营成本过高。国际上已经发现并且易于开采的油田大多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其他油田的开采权也在被各发展中国家激烈地争夺着。而中国石油企业往往拿到的是一些地理条件相对较差、油质较低的油井开采权,也因此而付出了更高的开采和炼化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例如中国在苏丹开采的石油由于其含硫量太高,只有少部分运送回国,大部分都在国际石油市场出售。同时,在中国石油企业迈向海外的过程中,其忽视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往往针对一个石油投资项目,相互之间互相压价拆台,导致项目流产;或者即使某家石油企业能够获得项目的开采权,也由于中标价格过低而导致运营后亏损。在主要的产油国,尤其是委内瑞拉等拉美发展中国家,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认为产油国应该把握住本国的油气资源,产油国的国有化趋势让石油长期供应能力受到威胁,导致国际石油市场日益有利于卖方而非买方。此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偏向只重视权益油的回收而不看效益,这种方式让中国石油企业承受了很大的收益风险。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取得的油气不可避免要经过国际贸易,而中国的石油风险采购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对石油现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并不熟悉,在获得权益油的情况下很少借助价格工具回避石油价格风险。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石油工业是一个涵盖化学、化工、地质、水文、材料等多个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每次新油气资源的发现或者新油品的开发都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的石油企业在陆上石油开发、钻井、油田工程服务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经为世界上多个国家提供全套的陆上石油工程服务。但是在海上石油开发方面,中国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不能有效地开发远海油气资源。此外,在石油工业的下游产业——石油炼化方面,中国企业的炼化设备、工艺、规模都处在落后的地位,许多关键设备必须依赖于进口,重要的炼化工艺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炼化产品的质量不稳定,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的短板。鉴于海外石油投资不仅仅是勘探油气田,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在当地或者周边地区把这些资源转换为高端的产品,所以,中国需要在减少油气运输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上、中、下游一体化来加强石油公司在世界政经形势波动下的抗风险能力。

(3)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由于石油安全会牵动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国家力量活动,往往是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综合交错。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时间不长,缺乏具有丰富国际石油工程经验和并购经验的人员,在资产结构、财务调度、危机应变、勘探开采技术等方面也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有较大的差距。长期的计划机制也使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时无所适从,在遇到障碍时不能及时与外交、军事、经济等部门协调沟通以便化解危机,往往导致投资行为的失败。

(4)地缘政治的影响巨大。中国石油公司欲进驻产油地区投资、探勘及开采油田,就得靠其国家力量与石油生产国、石油消费国及所属国际石油公司斡旋。全球石油蕴藏地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等中亚地区,而石油消费地区相对集中在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从而形成石油地缘政治的局势。其中,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同时身兼石油消费国家和地缘战略国家,土耳其、伊朗、乌克兰、阿塞拜疆也同时身兼石油生产国家和地缘战略枢纽,用油国与产油国的来往涉及到国际政治的权力互动关系。中国在经济发展带动石油消费量大增的情况下,其海外买油或采油行动关系到如何跟其他石油消费国家之间的权力竞逐,所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不只要跟资本雄厚的跨国石油公司竞争,还要与其他强国竞争。

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石油公司就是典型的大国之间角力的过程。2005年9月中国石油高价收购加拿大籍的哈萨克石油公司,当时出价者除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有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及美国雪佛龙公司。中石油虽以每股55美元,总价41.8亿美元高价收购成功,但在竞标过程中,其面临着俄罗斯政府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大阻碍。除了俄罗斯的卢克石油公司动用优先购买权阻碍这项收购,利用跟PK公司合组的图尔盖石油公司的股权归属问题,请求加拿大法院审议购买协议,哈萨克政府也以违反垄断法为由,对哈萨克石油公司处以5亿多美元罚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还签署一项法案,限制对油气这类战略资源的出让交易。然而在哈萨克国有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协商签署《谅解备忘录》后,中石油同意以每股55美元的价格转让33.3%股权给KazMunayGaz(总价约为14亿美元),才得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收购石油公司面对的不同国家的障碍,让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陷入“走一大步,退一小步”的境地,很难完全收购外国石油公司。

三、对策建议

总而言之,作为世界极其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在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飞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让中国这个石油净出口国在1993年变成净进口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公司开始在海外的油气项目上积极投资。当一个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增加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通过以股份油的形式占有资源来确保供应。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能源(主要是石油)对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石油获国家批准且已中标和签约的海外勘探开发计划遍布28个国家,分散在以苏丹为中心的中东和北非区域,以哈萨克为主的中亚和俄罗斯区域,以委内瑞拉为首的南美区域。中海油的海上油田勘探开发业务投资也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墨西哥湾扩展到南美、西非和澳洲海域。中国石化虽然是最晚起步,但也跟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也门等中东国家达成良好的合作,最近投资范围还拓展到突尼斯、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事实上,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受到的外部环境限制比想象中大很多,因其走向国际石油市场的时机太晚,全球主要产油地区都已被国际石油公司及所属大国控制住,在长期垄断全球石油市场格局下,各产油地区国家都想要从西方大国手中夺回定价权与油气产区的控制权,便开始了一连串产油国与国际石油公司及所属大国之间的的博弈。这些因素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不利,加大了投资外国石油产业的成本与难度。因此,对中国石油海外投资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加强与外国石油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要吸收学习外国企业石油风险采购经验,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在已被发现且易于开采的油田大多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客观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我国石油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增强石油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要加快石油工业的技术创新进程,尤其是海上石油开发技术以及炼化技术的创新进程。技术的落后增加了我国石油企业的运营成本,尤其是炼化技术的落后增强了我国对炼化工艺、设备等的进口依存度,在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的背景下,增强石油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是改善我国海外石油投资现状的最根本途径。最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我国石油业海外投资的国际化经验不足且该行业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故政府应加强其扶持力度。具体而言,政府可通过增加相关专业人才以弥补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足,通过加快石油联盟的形成以削弱地缘政治的影响,最终提升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正中、马骊:能源衍生性商品——以石油投资实物期权交易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9).

[2] 刘炳义等: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其演变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1).

[3] 王年平、李玉顺:回购合同在伊朗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国际经济合作,2004(7).

[4] 徐振强、育红: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的特征及演进[J].国际经济合作,2003(1).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 中国 对策 现状 石油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