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层艾滋病防治常态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层艾滋病防治常态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3-25 10:40:37 浏览次数:

[摘要] “特殊化”长期以来是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具体工作都是由专门机构、人员来执行,但是从整体的艾滋病防治现状来看,却阻碍了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短板问题。该文首先分析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特殊化”和“常态化”,探讨 “常态化”的国际经验,并结合相关启示提出了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基层艾滋病防治;常态化;国际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R512.91;R1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a)-0156-02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特殊化”是指国家对于艾滋病病种从预防到救治,建立一个与当前社会主体体系有明显区别的单独体系,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专管机构,使艾滋病患者在国家政策上得到特殊的关怀救助,享受特殊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救治。

过去我国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一般会以“特殊化”的方式处理。不可否认,这种“特殊化”的处理方式在过去应急突击防治的时代背景下也取得了短期内的巨大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特殊化”的处理方式在防治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弊端,难以保障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特殊化”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艾滋病病种防治脚步。一方面特殊化使艾滋病患者认为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这种潜在意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加深,使他们产生与普通人群除恐惧艾滋病感染以外的另一种隔膜,从而与现实社会更加脱节,“享受”到更加严重的边缘性社会化歧视,让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不良心理加重,给普通人群的社会生活带来危险因素,同时“特殊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一部分艾滋病患者认为他们理所应当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治疗及特殊化待遇的心理加重。另一方面“特殊化”的本质导致了艾滋病防治机构过度特殊化防治艾滋病,不能投入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的防治人员和防治物资,同时致使各基层机构把常规化的防治工作当作特殊任务来完成,各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大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此外,“特殊化”的处理方式使普通人群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不重视,思想意识淡薄,产生一种艾滋病和自己毫无相关的心理,殊不知危险就在身边,使防治工作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因此“特殊化”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艾滋病防治需求,我们必须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方式来防治艾滋病。

1  基层艾滋病防治“常态化”简析

“常态化”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常”主要是为了突破特殊,将基层艾滋病防治管理作为整体传染病预防体系中的一部分,实现统一。“态”要结合当前卫生体系指导实施基层艾滋病工作。“化”要将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常”和“态”实现持续化,分析防治工作,整合形成相应的工作体制和制度。全面的“常態化”工作需要研究当前医疗卫生体系,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基于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促进基层医疗工作更加系统、标准,从而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规范化。

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要想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常态化”发展,需要将现阶段的体系与艾滋病宣传防控紧密结合,开展同步规划执行,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效率。

2  基层艾滋病防治常态化的国际经验

2.1  相关政策方面

“常态化”艾滋病防治成功国际案例有很多,如上世纪,某国为了保证社区基层防治工作常态化颁布“社区关怀法”,将政策法规与艾滋病社区防治工作相结合,使“常态化”防治融入日常社区工作中,再如某些国家基层各部门相互合作,联合执法,依法防治艾滋病。这些成功防治艾滋病国家的经验说明,采用“常态化”防治艾滋病工作不可缺少政策法规保驾护航,政府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时不断完善艾滋病“常态化”防治的政策法规,制定符合国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政策法规,是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的主要环节。

2.2  防治经费方面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知,要完成任何重大的任务都需要资金保障,艾滋病日常防治任务也必须有充足的基层防治经费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典、英国等国家,以政府直接投入资金筹集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方式,给予基层“常态化”防治筹资,使资金筹集融入到主流筹资模式中。这些筹集到的经费用于基层社区服务艾滋病人群和治疗艾滋病患者,同时也用于正常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经费的筹集方式和用途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差异。

2.3  人力资源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艾滋病防治成为一个综合学科、不能由单一专业人员独立完成的工作,艾滋病“常态化”防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基层“常态化”防治必须综合性地调配防治人员。发达国家在调配人员时,一些国家选择把卫生医学工作者培养成多重职业人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这些工作者在基层社区开展防治工作时既是健康顾问,又是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调解员,同时也是社区各阶层相互沟通的桥梁;一些国家把卫生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职业人才组成基层社区艾滋病防治医疗体系,通过培训使这些工作者都具备防治艾滋病的知识,让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基层艾滋病防治上是以疾控投入为主的人才单一的局面。

2.4  服务对象及内容方面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不能只针对单一人群防治服务,也不能只承担一项防治服务内容。一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者在平时常规工作中向普通人群宣传普及艾滋病知识,为艾滋病患者检测治疗,艾滋病患者家属提供情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针对不同人群各阶段防治艾滋病的场所。治疗艾滋病,预防艾滋病,调解家庭纠纷,消除对患者的歧视等工作融入社区服务体系。还有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相配合,加入宗教信仰和人文关怀,结合各地区艾滋病防治实际情况,共同对社会各阶层、各类型需要防治的人群给予全方位的艾滋病防治服务。

3  健全完善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常态化的建议

3.1  “常态化”政策支持

国家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当前的传染病防治系统容纳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基层参与性进一步扩展,构建更亲近群众工作,建立实效性更强的政策法规。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强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如在资金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服务机制以及协调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利用法律体系将“常态化”工作实施进行法制规范,突出国家政策体系的主导作用。

3.2  “常态化”财力保障

政府部门对于艾滋病防治资金的进行筹划。目前,中央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省市级财政资金和少量的国际资金是艾滋病预控工作开展的重要资金支持。基层财政在财力保障方面贡献微薄,艾滋病防控借助于国际合作工程的费用支持。2013年开始,国际合作工程逐渐接近尾声,基层防治工作的经费来源失去了稳定持续的保障,特别是缺少相应防治工作的区域,更加无法确保防治项目的有序开展。实际艾滋病防治开展中,相应部门多偏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实际治疗中,而针对群体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不够重视,预防控制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得到保持。就此状况,需要双方面有力保障,当地政府应当提前预算,形成专项资金支持,并且通过管控提高经费利用的有效率。基于政府资金投入,基层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开拓资金渠道,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提升资金支持的多元化,从而更加全面的保障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常态化”人才建设

结合基层防治人员的实际情况,利用培训形式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目前,我国的预控与治疗体系中人才缺乏,可以实现基层社区的防治工作人员少之又少。首先需要结合当地卫生系统的具体规模,综合分析实际病情发展现状和因素,為基层配备充足的医务工作人员。另外,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深度建设,例如学位学历的提升、引进高素质艾滋病基层工作人员。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综合性、专业性学习教育,以符合现实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所需。

3.4  卫生服务体系方面

将基层艾滋病预控工作纳入到当前的卫生体系中,实现综合性较强的一站式卫生服务,其中涉及咨询、宣传、预防、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同时达到“常态化”标准的目标。另外,提高各部门的协作工作能力,确保“常态化”工作的流畅性。充分发挥现有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势,推进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持续开展,为患者带来更具体化的服务,改变传统的粗犷的工作模式,实现常规化管理,最终促进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中,基层艾滋病防治是一项重点内容,开展“常态化”的规范工作是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结合传统防治机制,从各方面合理规划和保障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构建服务型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最终达到“常态化”目的。“常态化”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应当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性,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创造和谐的运行环境,从而提升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  肖亚兰.艾滋病防治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9):15630-15631.

[2]  刘小涛.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调查[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7.

[3]  许小妹.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规范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7.

[4]  邵艳芳,王巧凤,曾荣昆.艾滋病防治“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应用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7(1):183-184.

(收稿日期:2018-10-11)

推荐访问: 常态 基层 启示 艾滋病防治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