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试论先秦时期城址的选址及规划

试论先秦时期城址的选址及规划

时间:2022-03-23 11:15:14 浏览次数:

摘 要: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址出现的非常早,新石器时期即出现城址,夏商周继续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的形成,这不但是宏伟浩大的工程,更是我国先民智慧和气魄的体现。本文总结了先秦城市选址规划思想的发展演变,对这一时期城市进行集中论述,旨在对该时期选址思想进行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先秦城市;选址;布局规划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63-02

一、先秦城市的选址思想

仰韶、龙山文化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对城址与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一个利好的选址是城市存在发展的重要前提,首要条件是水源。现今发现的仰韶、龙山时代城址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都具备有地上水源的条件,也具备了便利的水上运输和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条件。次要条件即选择台地或高岗之上。既然选址首先考虑靠近地上水源,防洪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把城址选“高”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洪,其次是为了防止猛兽袭击,便于军事观察。“平”则是为便于筑城和交通。

夏商更充分发挥了水源、地形的交通运输,军事防御作用,又考虑到了便于统治的因素。由于此时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要迅速扩大以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夏商的先民由地势较高的“岗”向面积更大、用水更便利的较低缓坡地移动,这民生和军事防御两方面寻求的最佳切合点。

西周时期“择中”的观念深得实际运用。这以周公主持营建洛邑最为有代表性。《尚书•召诰》记载: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邦山。”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自人民。”这些都说明了洛邑的选址营建上都是“以土中治天下”为指导的。此后定都“天下之中”的建都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之际,各诸侯国为适应时代的变革、战争的需要,纷纷进行大规模的筑城,这时期的城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超出前代。而货币关系的不断扩大和商业的繁荣也起了城市的迅速发展。此时城市承载了更多的内涵以及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而“择中建城”这一观念更是在此时得到更多发展。《苟子•大略》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春秋时期居中为尊的观念已成为礼制规定,几近定势。在这期的城市中聚集了更大量的人口,为战争的需要,又囤积庞大的军队,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所以土地的肥沃程度是城市选址要考虑到的更为重要物质条件。《管子•度地》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 以育其畜。”①

二、先秦城市在各时期的布局分类

(一)史前时期

我国城市萌芽于史前。先民为了能够更好的抵御自然,保障自身安全,对其所居住的聚落有了简单的规划。因此为这一时期的城址划分类型主要是以简单的城墙为依据的。

A型:单有城墙

王城岗城堡遗址:该城址由两东西相连的城堡组成,西城紧靠东城西侧,两城南北城墙均有残存,据推断城址平面为正方形。城堡内中部和西南部较高地带发现与城墙同期的夯土遗存,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

B型:兼有城墙及城壕

东下冯遗址:东下冯遗址的倒梯形壕沟包在城堡的西南部,西墙南段正包在壕沟的西边,与壕沟平行,南墙西段正包在壕沟南边,中段曲折处压在壕沟西南角上。建筑基址都是圆形台基,建筑群排列有序、规整,显然是经过规划的。

墙壕并用为居民的防御设施是我国史前城址的主要特征。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聚落挖掘壕沟为防御猛兽。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墙是为部落间的掠夺战争的军事需要而建的。直至阶级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得防御设施更加完备的城壕并用的城堡出现。

(二)商代城址

商代的城市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制开创性的空间格局。城中宫殿均已出现,按照宫殿在城中位置进行以下分类。

A型:有宫殿区无宫城

安阳殷墟宫殿区遗址:安阳殷墟宫殿区,以洹河南岸小屯村为中心,位于整个遗址中部偏东北,宫殿区附近还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制骨、玉器等作坊遗址。洹河北岸武官村、侯家庄北一带为王陵墓区和殉葬坑,周围分布着殷代聚落遗迹和小型墓葬。

B型:宫殿区外筑城垣,形成宫城

郑州商城遗址:以州商城为例:有夯土城垣,平面呈纵长方形。宫殿区在城内东北部,并发现祭祀遗址。城内还有较多大型墓葬,青铜器窖藏坑,殉葬坑。城外有大面积手工业者、平民居住区和许多铸造铜器、骨、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C型:宫城与其他多城共存

偃师商城:遗址周围筑有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内南部方形夯土围墙,内有大型建筑基址,这可能是宫城。在宫城的东部和西南部又有两座小城,很可能是仓储场所和早期的武库,负责拱卫宫城。

商代时期的城址上承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下启西周时代的列国都邑,在我国城市形成发展史上起到奠基的作用。商代城市以宫殿为整个都城规划布局的中心,一般建在地势高亢处,并崇尚全城的的东北方的位置。宫殿宗庙区的四周往往建筑城垣,或挖设壕沟,以与一般平民及奴隶的居所、市易场所隔离,显示了君民尊卑有别的思想,同时印证了“筑城以卫君”的说法。

(三)春秋城址

春秋是筑城的高潮时期。城市人口激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市易场所的位置趋于规范。“城郭”建制是这一时期城市主要特点,按照城郭的位置可分为以下形制。

A型:郭城包围宫城

鲁国故城、楚国纪南城、蔡国故城、魏国安邑属于这种类型结构。

以纪南城为例:该城郭平面呈方形。由宫殿、宗庙、府库、重要的官署构成了以宫为主体的中心区域,它位于城的中部偏南。宫殿基址以北发现环绕的夯土建筑基址,为宫城城墙。市、里、手工业作坊等场所分布在宫城周围,突出宫在全城规划中的主体地位。

B型:西城东郭

齐国临淄城、郑韩故城、燕下都、东周王城属于这种类型结构。

以临淄城为例:该城由郭成、宫城组成。小城靠大城西南隅,两城平面都呈不规则长方形,小城的规划采取的是以宫殿区为中心、分区规划的结构形式进行布局的。“宫市”安排在宫北,遵循“面朝后市”的原则。官营手工业者的作坊区、居住区,以及一般居民区多安排在城南。大城包括了平民居住场所和市易场所。

C型:有宫城无郭城

晋国新田城、赵王城属于这种类型结构。

以新田城址为例:三座较大的城址——牛村、平望、台神呈“品”字形布局。从中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和位置关系来看,三城应为当时晋国宫室的宫城,是整个都城的中心。宫城之东南部是手工业作坊区及平民居住地。都城其余部分分布着其它几座规模较小的古城均由相联或并列的两座小城组成。

D型:无宫城有郭城

秦都雍城:秦都雍城城址平面呈略正方形,郭城垣夯筑,城内西南发现三大宫殿区,但无宫墙包围。市、手工业作坊以及一般居民生活区位于城的东北部一带,而且有完整的封闭结构的“市”。墓葬区在城外西南部。在雍城还发现了凌阴遗址。

春秋时期的城郭布局特点是 “城居于郭”。战国时期的城郭布局特点是采用了宫城与郭城相依或毗连的方式,将宫城独立出来,大都置于郭城西侧。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此前早期的都城形态就不难看出:宫城位于郭城之中的城郭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些早期都城是对早期都城形态的延续和发展,这种城郭形态体现了商周以来都必居土中,宫处于都城中心的传统观点,是王权中心思想在都城建制上的反映。②

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探究,得出了我国早期的城市基本发展轨迹和方向,即始于新石器时代,大发展于商代,形成于两周,尤其是春秋时期蓬勃发展日趋完善,为后代城市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先秦时期几个阶段传承和创新开创了我国独有的先秦城市文明。

注释:

①②赵立瀛,赵安启.简述先秦城市选址及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1997,(5).

推荐访问: 先秦 选址 试论 时期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