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当代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3-15 09:55:04 浏览次数: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凸现,并已经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隐涵着巨大的张力和悖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被视为潜在人力资本之一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使用不正确、管理措施不当和教育的缺失等原因,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产生了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不良网络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自由

在崇尚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最直接的网络传播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地享有了言论自由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往往忽略全局和后果。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尚处于学习、思索、选择、成长的阶段,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锻炼和考验,他们的观点容易片面化、偏激,情绪容易激动,行为容易不当。部分学生的言论没有责任意识,很容易由于个人情绪,进而攻击、陷害或侵害他人权利。

(二)网络信息混乱,虚拟世界诱惑力强

网上鱼龙混杂,信息良莠难辨,特别是一些“西化”文化与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在网上流播,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学生已深受其害。网络虚拟世界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的港湾。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所以许多青少年都热衷于上网聊天,与“网上知音”进行情感交流,以期逃避或减轻因生活环境中遇到的诸如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竞争压力、情感压力、生活中的挫折感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带来的焦虑、失望或困惑。这些大学生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并不是把网络看成一种学习、联谊、娱乐和获取信息的媒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泄情绪的工具,一个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愉悦的精神家园。

(三)舆论引导不足

网络舆论内容多、来源分散,不易形成正面主流思想,宽松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表现出道德义务的缺失。这就需要有人正面引导学生,而目前的相当一部分思政工作者知识面不够宽,对网络了解不够深,总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就算是在用QQ、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时,也认为其只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加上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支持,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网络平台上,更谈不上通过交流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

(四)网络平台运用不尽合理,管理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起了包括校园新闻网、“红色”网站校内论坛等网络平台,但校园网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有轻用的问题。虽然网络构建的内容很全面,但是校园网的多数功能版块基本相似,互动性、民主性的特点没有真正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因其建设力度不够、内容形式受限而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党代会专题网站、创先争优专题网站等的整体点击率偏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术性研讨方面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学校在网络平台建立后,权责方面的制定不完善,部门之间沟通不充分,分工安排不合理没有实现对资源的充分整合。这就导致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学校不能及时地反馈、分析和处理,以致于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时采用了将网络封锁的处理方式。

(五)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好的制度是管理的重要基础,网络的特殊性更是决定了制度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尤其在网络管理者权责规定方面没有制定可行的制度。在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对论坛规章制度以及对紧急情况处理预案的完善等做法值得借鉴。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必须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上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不法网站和非法网吧,确保网络的健康运行。随着网络在科技进步、信息传播和商业运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互联网的管理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加强对网络的法律调控。要依法治网,以德治网。网吧、网站的经营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网民上网要遵守网络行为规则,要大力倡导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对策

对于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应根据其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教育和引导。

(一)高校要积极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网络文化中健康向上的东西和颓废、消极甚至反动的东西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且后者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容易使他们成为不健康信息的俘虏。因而,大学生上网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对他们上网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征文、网络探讨等,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让学生看到网络在学习方面的真正作用,教会他们如何快捷有效地检索学习信息和专业动态等,营造网络学习气氛;鼓励教师以电子作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特色的学习网页、网址,并以校园网为中心,创建与国内各高校及学习网站的联接;发布更多的网络课程;建立以交流学习为目的的各种留言版、讨论区。

高校是网络时代的主战场,高校校园网是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应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要坚持“三贴近”,及时发布诸如学习、考研、就业等实用信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注册用户进行及时查询和与教师或他人交流。总之,校园网各网站的制作要力求内容健康,栏目多样,吸引力强,增强网上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并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高校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学生诉求表达渠道,按照教育部要求合理配备学生辅导员,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家和社会形势,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疏导、处理突发事件,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

网络法制建设对于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杜绝网络犯罪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必须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上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不法网站和非法网吧,确保网络的健康运行。尽管我国自从1987年以来先后制定了一批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国仍存在着网络立法滞后、笼统含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更应加强网络法制、道德监管,绿化网络环境。另外,高校也应根据校园网络特点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如:制定《大学生文明上网公约》,《寝室电脑文明使用公约》等,对于出现不良网络行为的学生予以警告、断网、纪律处分等处罚措施,将网络失范行为与纪律处理相挂钩,写入学生手册。

(三)在高校德育中引入大学生网络法制、道德教育

虽然当前的网络法制还不健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法可依,如《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不过,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只注重网络技能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网络德育,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鉴于此,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德育教学体系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大力推进大学生网络法制、道德教育,如:将网络法制、网络安全、网络道德伦理、言行自律、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计划中。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我国的高校校园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将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移师网络,能让学生养成经常登陆校园网的习惯,在增加校园网点击率的同时也扩大了校园网的影响力。如:通过校园网发布各类信息;网上选课、下载课件、上传作业、成绩查询;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网上申请;毕业班学生《毕业生推荐表》等个人信息网上填写核对等。因此,校园网各网站的制作要力求内容健康,栏目多样,吸引力强,不断增强网上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及时发布诸如学习、考研、就业等实用信息,同时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生经常浏览的页面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符合学生年纪特征的新时代的思政页面,将专门的红色网站建设与潜移默化的德育网页相结合,不仅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阵地作用,也能实现最大效能地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

(五)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实名制登陆网络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约束,而网络隐去了人的真实身份,使人的行为难以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抛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发表平日里不能发表的言论,可以做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做的事情。在各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冲击的网络社会,大学生容易背离现实的伦理道德。因此,社会、学校均应加快实施网络实名制。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实行实名制上网,在校园内使用网络需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如:采用学号和密码实名制登陆校园网,此举将对校园内大学生网络行为监控提供极大便利。但是在校外、网吧等处上网仍难以监控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全社会应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当前韩国已有188家日访问量超10万人次网站采用实名制,我国的网络管理部门也应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

(六)家长在帮助孩子安全上网方面的作用无可取代

大学生的寒暑假几乎都在家中度过,在京、沪、江浙等地的高校中本地生源达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很多学生连周末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在帮助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实现安全上网方面家长的作用无可取代。加拿大的家长爱和孩子签订上网协议,加拿大媒体安全意识网络(MNET)的调查显示,在2006年底,没有签订家庭上网协议的学生中,浏览不良网站的人数接近50%,而签订了家庭上网协议的而学生中,这一比例只有14%。可见,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对孩子的网络行为实行监管。可以采取类似于签订协议的形式,限定孩子上网的时间、浏览页面的内容,如违反则采取禁止上网一周等形式处罚;在家庭电脑中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家长也应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计算机上网的一般技能,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网络行为并予以纠正。

总之,需动员各方力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构筑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交桥”,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从而使用网络更加理性,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课题:本文为2010年度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一般立项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研究”(YB201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永淼,男,198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党总支书记,讲师;姚锦云(1980-),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推荐访问: 成因 对策 当代大学生 不良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