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石质文物生物风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探究

石质文物生物风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探究

时间:2022-03-10 09:47:02 浏览次数:

摘 要:石质文物因为暴露在自然界受到各种自然力的破坏,这种破坏是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石质文物的生物风化问题再做探讨,首先表述了相关的概念,其次论述了文物生物风化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石质文物;生物;风化机理;防治

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石质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石质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界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侵害,这其中就包括生物因素,近年来,石质文物的生物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一、相关概念表述

1)石质文物。石质文物,顾名思义,是用自然界的石头(如花岗岩、砂质岩、砾岩、石英、长石、云母、大理石等)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文物,包括艺术类文物、建筑类文物和生活类文物。石质艺术类文物展现了古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将自然与人们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类文物,有石雕、石刻、石碑、石窟、摩崖造像等等。石质建筑类文物不仅仅指石质建筑物,如石桥、石塔、石城,而且还包含建筑物内部的艺术品,像石质建筑物中的石牌坊、石陵墓、石桥、石塔、石墙、石洞、石棚、石殿、石阙、石地板、石台级、石墙基、石柱、石雕、石碑、石刻、石栏杆等都属于建筑类文物。石质生活类文物,主要包括人们在当时所用的石质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石质工具出现的年代较早,像石刀、石斧、石磨和石碾;而石盆、石碗、石镯、石头枕之类属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2)侵蚀石质文物的生物。通常来讲,对石质文物造成侵蚀的生物有很多种类,从低级到高级,包括微生物、大型植物和动物。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能够侵蚀石质文物的微生物有藻类、真菌、地衣和细菌。一旦确定了微生物的种类,将给人们防治石质文物的风化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石质文物生物风化机理

1)藻类的风化机理。藻类在大自然中分布很广,它的根、茎、叶并没有分离出来,属于原生生物界一类原核或真核生物。藻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低,潮湿温暖环境里一般都有它们的身影,像水中、砖瓦缝、石头上、树干上都有分布。藻类比较好辨认,颜色主要是青绿色,还有一些呈灰色、黑色、黄色、紫色和红色,片状结构,厚薄不一。周边环境干燥、光线好,藻类比较薄;反之,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生长的藻类就比较厚比较黏。藻类的存在虽然仅仅只是破坏了石质文物的外观,但却给苔藓、地衣和其他植物等生长提供了条件。藻类加快了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岩石表面形成一个一个的孔隙,岩石表层的材质也变得疏松,这是因为它们产生的代谢物中存在有机的酸类,这些酸类物质破坏性极强,分解石质材料使石材的水溶解性增加,也加快了盐类的迁移速度,使石质文物表面呈粉末状。我国在文物保护领域对藻类的研究比较有限,主要进行的工作是鉴定生物病害以及挑选清洗、防治材料。清洗材料和防治材料大部分是有机材料,比较适合针对藻类生物的侵蚀影响,杀灭效果较好。

2)真菌的风化机理。真菌没有叶绿素,是异养菌有机体,不能通过阳光制造营养,大都是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只有一小部分是单细胞生物。石质文物表面有一些残留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为真菌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等到真菌成活后,就给文物带来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不同类型的真菌可以分泌出不同的酸,从而将石质文物表面的钙离子、镁离子和铁离子分离出来,腐蚀石材。比如纤维状真菌分泌的草酸和柠檬酸加速了石灰岩、大理石和花岗岩的风化。

3)地衣的风化机理。地衣是一种共生体,属于原始低等生物,有真菌和藻类结合而成,无根、茎、叶的分化,形状为壳状、叶状和枝状,以孢子的形式繁衍后代,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很长。地衣生长比较广泛,喜欢干旱、低温的生长环境,在高山、极地可存活很长时间,在泥土、树木和岩石上也能生存。石质文物上生长的地衣有贴在石质文物表面的,也有长在岩石缝隙里的。地衣侵蚀石质文物,有其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最开始地衣采用的是物理方式,菌丝的生长穿透了石质文物的气孔,扩大了以往的缝隙和裂隙,破坏了岩石表层,导致石材表面的矿物质脱落分离,尤其是多孔的石灰质石材更容易受到地衣的侵蚀。紧接着,地衣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代谢出可溶性有机酸,加快了石质文物的腐蚀。

4)细菌的风化机理。细菌的数量比较多,主要依靠自营及异养的营养方式。当石质文物表面有水时,细菌繁殖的速度就特别快,但只有细菌使石质文物产生变化时我们才得以发现。一般来讲,硫氧化细菌、硝化细菌、藻青菌和异养细菌等细菌种群对石材的破坏比较大。硫氧化细菌分泌的酸性物质可以将土壤中的硫离子氧化成硫磺酸,硫磺酸与石质文物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钙,遇到雨水冲刷,会给石材产生极大的压力。自养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形成含氮的酸,将石材溶解成可溶性硝酸盐。其他自养细菌可以氧化铁、锰等的矿物质,分离石材中的阳离子,使表面变色。异养细菌通过分泌酸分离石材中的钙、铁、锰等物质,从而侵蚀石质文物。藻青菌会在石材表面形成有色的微生物膜,破坏石质文物的外观,溶解石材基层矿物质,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花粉、油脂等产生硬壳,有时还会给石材造成点状腐蚀。放射菌类一般是和真菌、海藻、硝化细菌一起出现的,可以分解碳酸盐和硅酸盐与金属离子结合,使矿物溶解。

三、防治策略

目前,对于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清除方法,有物理方法,也有化学方法。所谓物理清除法,是指利用紫外线、蒸汽和激光等方式清除,其中激光清除的安全系数高,又不存在什么污染,比如疝灯激光就被用于石雕表面地衣的清除。而化学清除,就是直接运用化学杀菌剂除去生物本身。在采用这两种清除方法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文物的完整,将对文物的人为破坏降到最低。杀菌剂对生物侵蚀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生物本身具有抗药性,杀菌剂并不能长期有效,而且还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这些化学制剂残留在文物表面,容易给石质文物带来新的腐蚀问题。经学者研究发现,如果能够有效控制石质文物周围环境的湿度,保持石材表面的干燥,对阻止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也可以起到预防生物病害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不仅影响了文物的外观和结构,也毁坏了文物表面的诸如文字、雕刻方面的历史信息,还腐蚀了石材本身,因此,研究其防治对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玲玲.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5(13).

[2] 刘彦琪.挽救石质文物[J].百科知识,2012(21).

推荐访问: 风化 机理 探究 文物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