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2 00:09:23 浏览次数: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教学模式。高校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运用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从课程的定位、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理念与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学模式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对高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傅才文(1969- ),男,江西泰和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江西吉安34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项目“教育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14-21)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80-02

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大学研究性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从教育外部来看,信息时代和学习型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从教育内部来看,现行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性教学的缺失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研究型课程”。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中小学师资素质的要求。对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定位

正确地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定位是搞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课程的定位涉及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讲,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却存在多种看法。我们认为,应从培养目标和整体课程设计的背景下认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般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为普通中学输送合格的师资。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教育科学入门的基础理论,应引领学生树立教书育人的正确教育观念,这对师范生未来采取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使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审视教育问题具备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而且使他们在设计和操作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总结相应的经验或导出结论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和理论思维模式。所以,公共教育学课程是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公共教育学是基础性综合理论学科,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课程,肩负着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教学策略体系,具有教育智慧、教学理性判断和反思批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等任务。我们不能期望公共教育学课程解决教师培养的全部问题,任何不切实际的课程定位都将导致行动的迷茫和人们对教育学课程更大的失望。

二、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理念与特点

传统教学的内容选择一般局限于教材,或者以此为基础在专业知识方面由教师予以拓展。而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他知识资源的结合。好的教材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需要其他相关知识资源的补充,如与专业教师座谈、查询网上资源、阅览期刊及著作等。广泛涉猎会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问题解决途径和结果评定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研究性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能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能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来设计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最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但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有自身的特征。(1)创造性:现行公共教育学的教材很难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和改造,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此外,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策略与评价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设计需要更多创新。(2)协作性: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协作性既有师生合作、教师合作,还有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也知道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目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协作中完成的。另外,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实践中还不成熟的事物,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来进行。(3)开放性: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教师不能设计过多的教学事件来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而应给学生自由的创造空间。(4)灵活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处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而在公共教育学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灵活,学习内容不固定,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其教学过程的动态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灵活机动。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教学模式设计

(一)采用“问题探讨模式”讲解公共教育学教材中主要的知识点

一般来说,师范生虽然从未接触过教育学这门学科,又缺少相应的教学实践,但他们毕竟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是基本能够领会教育学教材中的知识的。因此,对于基本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问题,提出有关任务,启发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共同解决,在问题的探讨中去进一步领会知识,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教育智慧。例如在讲解教育与社会这一章时,考虑到理论性较强,为此特意设计与现实相关的几个教育问题——教育产业化、教育与民主、教育与传统文化等进行讨论。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把教材基本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案例和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展示课堂教学经常出现的各种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提供相关教育影片让学生观看,使学生不仅感受教育的魅力,而且结合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和评议,甚至写成小论文。这样不仅使得教学直观而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成立课题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

1.指导学生确定课题。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然后,师生共同对课题的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课题的创新性(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觉、应用新的研究方法)、课题的科学性(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科学理论基础)、课题的可行性(包括主观和客观条件)、课题的时间性(在10周的时间内能否完成)等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小组。学生依据各自确定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组,教师作适当调整。课题组一般由4~10人组成。每课题组产生一名组长。

3.制订研究方案。由课题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共同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步骤和程序、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活动所需的条件、研究的预期效果等。

4.举行开题报告会。报告会的程序如下:(1)小组汇报:以一个人陈述为主,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说明,要求尽可能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说明小组的研究方案(小组开题阐述)。(2)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答辩(答辩表现)。(3)教师评议:综合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开题。(4)反馈评审意见:向学生提供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案。对不合格的小组要求他们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

5.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首先要求学生搜集和分析教育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其次指导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再次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在整个研究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为研究小组内的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与建议者。指导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育基本素养得到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

四、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考核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发现研究中的不足,并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修改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公共教育学研究性教学的考核由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组成。考核中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积极性占20%;期末考试占50%;课题的研究占30%。在对课题研究考核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策略,以分段评价为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个阶段:(1)进入前评价,是在学生具体进入研究性学习之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或兴趣,以利于师生双方一起选题,共同制订研究方案。(2)过程中评价,是在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或策略,主要是为了记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及时的调节。(3)总结评价,是学生整理、加工、表达和交流研究性学习结果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是为了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对教育学中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分享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3]吴文刚.高师公共教育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5]孙建奇.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探索与认识[J].教育探索,2004(1).

[6]李敏.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8).

[7]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推荐访问: 教育学 研究性 探索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