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民间演艺产业化运营条件及模式探究

民间演艺产业化运营条件及模式探究

时间:2022-05-19 08:00:04 浏览次数:

【摘 要】针对当今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可以探索民间演艺的一条生存之路:以企业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整合提升资源、追求卓越人才、打造市场品牌。民间艺术表演应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给市场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本文分析民间演艺产业化道路的优势和模式,进而对民间演艺的发展壮大做了一些思考、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优势;产业化模式;注意问题

一、民间艺术演艺走产业化道路的优势

(一)民间艺术表演的本体价值

民间艺术表演的本体价值在于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维系生存的精神需要之外,还能满足人们在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其形式价值在于通过外在形式与情节表演给人们带来透彻的、本质性的欣赏感受,这种抽象感受可以是对关乎宇宙、人文和生命境界的最深层的感悟。我国民间演艺项目种类繁多,可分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及艺术价值,在古代,民间演艺的观看都是需要收费的,这也彰显了其文化价值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其原创性、个性化、大众化对文化价值有重要作用。

因此,文化产物是每个时代必不可少的存在,是时代生活的记录仪,其本体的艺术、音乐、舞蹈、情节真实地记录时代生活、社会、文化。即便是在经济发达、产业化运作的今天,民间演艺的真实性和原生态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做到原生态与创新性相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二)民间演艺产业的市场需求

民间演艺的文化价值决定其市场需求,其文化价值属性主要从其产生历史、艺术和科考等角度体现出来。艺术表演不同于其他静态观赏艺术,其所营造出的氛围、传达的内容、对时代的意义是经过历史长期积淀所蕴含出来的文化资产。当今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趋势下,民间演艺正在逐步走向市场产业化,作为第三产业,其文化和经济价值相互影响、共同存在。

非遗除了自身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以外,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如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秀”之一的由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一台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该公司对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杭州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探索,着眼于整体文化资源,将旅游和演艺结合起来转变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文化资产的重组进行有效的经营与品牌的打造。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的背景下,民间演艺的经济价值依附于文化价值而存在,而其文化价值的积淀也衍生出了经济价值。

(三)全民非遗保护,大量民间艺术研究

民间艺术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非遗数量多、种类全、影响大、特色鲜明的省市,通过初步建立名录体系、保护工作机制、传承机制,尝试合理利用非遗,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健全机制,完善传承和保护措施,加大宣傳,营造非遗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对其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有重要意义。

除了全民对非遗的保护,此外大量的民间艺术研究也对民间演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本体研究,大部分的艺术已经被挖掘出遗落的碎片,详尽记载民间演艺的动作、情节、舞蹈步伐、音乐、乐器、装扮、寓意、表演场合等,这对进行产业化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模式分析

(一)市场为前景导向

以市场为前景导向,可以明确第三产业项目的核心内容,通过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挖掘、探寻具有市场经济效益的内容,以便产业化运作。以市场为前景导向不是要改变民间演艺自身的内容和艺术原生态来迎合市场,而是通过市场力量来保护文化产业,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

艺术生产中的产业化须借助“市场”这个标尺来实现其成果价值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艺术生产规律出发,不改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内在形式,实现艺术生产向市场的转化。如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长盛不衰、享有盛誉,是因为它将民族文化进行额市场的探索,实现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

(二)企业为组织形式

企业作为组织形式,有以下三个功能:文化传承、艺术生产、市场营销。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艺术的组织形式都是公司企业组织,专业的企业或组织是市场中的中坚力量,也将会是民间演艺良好的传承发展的基石。企业可以说是多职能的“中介”,它不仅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还是整合艺术资源、生产艺术成果的重要“基地”。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来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体现价值、完成市场条件下新的资源配置。

一方面,企业保证艺术创作主体和艺术生产行为过程的连接;另一方面,企业是艺术生产机制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要大力鼓励相关有能力的文化产业企业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民间艺术表演的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充分调动、发挥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运作,得到应有的利润。

(三)创新为核心动力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民间演艺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有些艺术还要创新传承方式和开发方式。整合提升非遗资源是民间演艺发展的核心,进行非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将作品与实践、产品与市场整合起来,寻求集培训、创意、创作、表演、交流为一体的模式。

因面临民间演艺的种种问题,如传承无力、作品遗失、学习人少等问题,若要将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整合起来,需要一个整合模式来运作。收集资源,保护非遗传承人,整合提升、创意加工,打造包装,每个环节必不可少。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注意一些民间艺术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这既是应保留的部分,又是可以“借题发挥”开发的核心。要处理好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既要保留非遗文化最本源、最原汁原味的内容,又要和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

(四)政府为非遗保障

政府通过其职能的发挥积极搭建集散平台,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企业的交流和对接。同时,政府可以积极整合种类较多的相关“非遗”项目,或者进行地域接近的相关资源打包。另外,政府在必要时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也相当的重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人机制,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推进民间艺术表演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传承本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省市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政府是民间艺术在产业化道路上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旅游与民间演艺结合,建立健全民间艺术保障制度等形式来增进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同感。

三、民间艺术产业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模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个:(1)开展非遗服务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开拓的研究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最终目的是要更好的保护,但其途径过程中却是要社会各类机构、人群的积极参与。演艺业如何定位、扩大消费群体,开拓市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创新、文化、科技的融合问题。民间艺术产业化运作,是艺术生产融入当代科技、现代管理的一个过程,从而带来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并能动地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面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演艺业如何更好地实现创意产业的科技化,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2]戴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李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8,(03):164-167

[4]张胜兵,屈小青.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 探究 产业化 演艺 民间 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