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12 14:30:06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针刺加中药内服,对照组单纯针刺,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可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面瘫; 周围性; 针刺; 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26-03

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针刺是其最有效的疗法之一[1],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甚至遗留下严重后遗症[2]。为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探索其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0例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男39例,女26例,年龄15~78岁,平均(40.6±4.1)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1 d~2个月。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无局部化脓性感染,无耳廓及外耳道疱疹感染体征;除外因因脑血管病、颅骨骨折、颅内肿瘤、小脑桥角病变、手术损伤、脑干病变、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后颅窝病变、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感冒、疲劳病史。表现为面部表情瘫痪,病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患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露齿不全,鼓腮吹口哨不能,漱口漏水。食物残留颊齿之间,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眼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外溢。少数可有耳鸣或耳部疼痛和,听觉过敏或舌前2/3味觉减退。

1.3 方法

联合治疗组:(1)针刺:①取穴:主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牵正、风池、翳风、百会。配穴:不能抬眉加攒竹透鱼腰,眼睛闭合不全取睛明,人中歪斜配水沟,患侧完骨、颧髎、太阳、承浆、迎香、四白、对侧合谷,后期加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穴主穴2~3个,配穴2~3个。穴位交替使用;②手法:采用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轻浅刺激,轻微提插捻转以患者能承受为度。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2~3 d。(2)中药:荆芥15 g,白附子6 g,防风15 g,钩藤18 g,胆南星12 g,葛根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鸡血藤20 g,钩藤30 g,僵蚕10 g,全蝎6 g,白芷10 g,灸山甲5 g。日一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10 d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同联合治疗组,不服中药。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标准,分为3个等级。治愈: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煽动鼻翼是两侧鼻翼的幅度,力度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健患侧额纹的数量、长度、深度均有差别,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口角无运动,露齿时健患侧上下齿数目不对称。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正气虚弱,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两经,以致经气阻滞,闭阻气血,肌肉经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是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原因[4]。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有效率达81%,通过针刺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5]。针灸取穴多选用面部阳明经和少阳经腧穴为主,并配伍远端腧穴。取穴中风池属足少阳胆经,该穴具有疏散少阳风热,清利头目,通利官窍,祛风通络之效,可治疗足少阳经循行所过之头面五官疾病。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位于乳突前下方,深层为面神经干从乳突穿出处,是治疗面瘫的要穴,有祛风通络止痛的功效,雷秀虹[6]以该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69例,痊愈61例,显效5例,有效2例。百会为督脉之穴,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统一身之阳,手足三阳经脉交会于百会穴,能贯通诸阳各经,有居上治下之性,有升阳举陷之功。且穴居于人体最高处,又与足太阳相交会,故有疏风清热,散邪解表的作用[7]。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为足阳明胃腧穴,又在病变局部,为局部取穴,具有疏通经络,理气血,活肌肉之效。恢复期加足三里、三阴交以养肝脾,疏通经气,扶正祛邪。辩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辩证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明显提高[8]。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对急性期Bell’s面瘫尤其效果显著,早期针刺治疗更有助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

中药处方为焦树德正颜汤加减。本方主要功能是散风活络,化痰解痉,适用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9]。方中以荆芥祛散皮里膜外之风,兼入血分。防风祛风解表,兼散头目滞气,共为主药。全虫入肝经祛风,善治口眼歪斜,白僵蚕祛风化痰,其气轻浮,散治面齿咽喉等上部之风瘫结滞,白附子祛风化痰,引药上行,善治面部疾病,合僵蚕、全虫为治疗口眼歪斜名方牵正散。再配白芷入阳明经散风除热,钩藤祛风舒筋,清心凉肝,蜈蚣祛风止痉,以加强药力。葛根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解肌开腠,以利风邪外达。红花、桃仁活血散结,以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共为佐药。灸山甲通行经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成散风活络,化痰解痉,善治面瘫。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已取得很好疗效[10-11],但随机分配方法难以确定其结果的可靠程度[12],通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针药并用能提高周围性面瘫有效率,缩短疗程,达88.57%,而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但早期康复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恢复也不容忽视[13-14]。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可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明光,王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76.

[2]何兴伟,王柏阳,黄建华,等.炙剌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11):775-777.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0.

[4]潘秋兰,吴军君.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7(40):75.

[5] He S H,Zhang H L,Liu R.Review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the past decade[J].Tradit Chin Med,1995,15(1):63.

[6]雷秀虹.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69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189.

[7]赵吉平,王燕平.针灸特定穴理疗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08.

[8]钱进.辩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9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17.

[9]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7-299.

[10]孙献策.针灸伍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0):101.

[11]彭鹏鸣,王蓉娣,周平南.针灸加中药煎服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36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64-65.

[12] Begg C,Cho M,Eastwood S,et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The CONSORT statement[J].JAMA,1996,276(8):637-639.

[13]王静珊,苟晓华.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59-60.

[14]袁洪浪,潘红,杨鼎武.火针配合针刺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118-119.

(收稿日期:2014-02-19) (编辑:韩珊珊)

推荐访问: 内服 针刺 面瘫 疗效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