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推进中小学内涵发展与提升管理实效的探究

推进中小学内涵发展与提升管理实效的探究

时间:2022-05-04 14:25:04 浏览次数:

【摘 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培养文化素养高、思想品德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以育人工作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举措,是学校提升管理实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积极探索借助育人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引导学校在特色化、人文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方面下功夫,以“一校一品”建设、“美丽学校”建设和“素质教育”工程为重要载体,上下联动、区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一校一品;美丽校园;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管理实效

一、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花大力气抓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全面铺开,基础教育类学校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工作日益突出,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育人工作的形式、载体和途径还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以真正实现“育人为本、个性突出、特色发展”的目的。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形式“单打一”,特色发展难。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注重育人工作,但是形式单一,不注重育人工作与教学日常的结合,容易“单打一”,难以体现全面性和时效性。

(2)内容“空城计”,内涵发展难。有的学校育人载体搭建了很多,各式各样,可谓丰富多彩,却没有核心,容易浮于表面,存在深入难、拓展难等现象,学校发展难以体现独特性、系统性和内涵发展。

(3)管理“打空拳”,素养提升难。中小学校都非常注重管理工作实效,但容易重教学质量而轻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难,这样的管理无异于打空拳,看似热热闹闹,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研究策略分析

为解决学校管理中育人工作形式“单打一”,特色发展难;内容“空城计”,内涵发展难;管理“打空拳”,素养提升难三大突出问题,笔者所在地区结合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德育工作思路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素质教育工程等,积极探索与实践,谋划出以“一校一品”建设、“美丽学校”建设和“素质教育”工程为三大抓手的思路与举措,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通过“一校一品”为切口,搭建平台谋特色;创建活动为原点,扩大半径求融合;素质教育为标尺,能力发展讲全面等实实在在的做法,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提升了区域内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与水平,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一校一品”为切口,搭建平台谋特色

(1)探索“一校一品”寻求特色发展。以“一校一品”建设为抓手,引导学校提炼学校特色、创建学校特色,实现特色发展,使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体现“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借助三个层面加以落實。一是学校层面统筹,定方向、立目标,做好“贴标签”工作;二是中层管理干部、年级组长层面落实,以年级组、教研组或分线将特色创建思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指导全校师生在了解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参与进来,提出更为细化的思路和想法。三是师生层面,发挥一线教师智慧,引导广大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响应,从而实现有效落实。目前,笔者所在地区“一校一品”创建率达100%,形成了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良好局面。如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的跑操文化,从提出到成熟,经过了几年时间,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目前该校的“跑操”文化深入人心,知晓率100%,参与率100%,获得了学校校风改善、学风改进、教风优良的显著收效,社会反响好。

(2)拓展“一校一品”发挥辐射作用。在建设“一校一品”的基础上,注重“一校一品”的辐射作用,要将特色用活、用好,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挥辐射作用。一是发挥学校特色品牌在教学中的辐射作用,特色创建与课程相结合,例如武术特色与体育课堂武术教学的融合,剪纸艺术特色与美术课堂的融合,农耕文化与科学课堂的融合等,均能在特色基础上使特色得到拓展和延伸。二是发挥特色创建的区域内辐射作用。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育人工作创新是学校文化特色发展、品质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创建、应用和评估,能有效促进举措的进一步落地和成效的进一步落实。如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小惠来校区的象棋文化和福光校区的跳棋文化,学校通过创建棋类特色学校发挥“以棋育人”的特色文化,并通过这一切口挖掘育人载体与形式,进一步让学生开拓思维、开阔视野,走出校门。

(二)“美丽学校”为延伸,育人半径再扩大

(1)创建“美丽学校”助推活动深化。在“一校一品”创建工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抓顶层设计,把“美丽学校”创建活动全面深化,是区域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发展以提升管理实效的有力举措。通过引导中小学、幼儿园创建“美丽学校”活动,能不断丰富“美丽学校”内涵,打造创建区域特色,提升整体效能。如杭州市富阳区围绕“美丽学校”开展的“美丽校园”“美丽教室”“美丽寝室”,发现“美丽教师”“美丽学生”和“美丽家长”,“六美”工程,打响了“美丽学校”攻坚战,区域内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层分类,全体参与,创建内容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外显到内化的转变,促使各校师生乃至家长,均成为创建主体,打造了一批“美丽学校”建设品牌,像新登中学的“明代城墙上的圣园”、职教中心的“美丽‘双班’”、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堂”等特色日益凸显,“美丽现象”花开遍地。

(2)创建“美丽学校”凸显学校特色。学校教育管理是通过管理载体的多种形式加以落实的,凸显的是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和师生个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类载体平台的搭建非常关键,是落实教育理念、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往往能起到高效助推的作用。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该区抓住“美丽学校”创建特点,突出学校教育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以此为点、由点及面、面面俱到,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区域推进“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等,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中小学特色化“美丽学校”集群。如该区的里山镇小以“灵峰茶韵”茶文化特色项目、礼源小学书法育人特色项目、富春四小戏曲艺术特色项目等,各具特色、各有其韵,并逐渐呈现课程化、特色化、全面化,项目化建设上升为学校内涵化发展。

(3)创建“美丽学校”体现育人价值。学校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为育人工作服务,为育人工作搭建好平台,为唱好育人工作这台“大戏”做好全面的保障。将育人工作与“美丽学校”创建等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能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如杭州市富阳区以“美丽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落实,各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示已然成为学校的风景线,风格不一,各有其美,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南针”。该区鹿山中学的“一米责任”和善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素质教育”为标尺,夯实基础重延伸

(1)落实“素质教育”德智并重。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两个方面。面对学校重教育教学质量而轻素质教育的现象,要借助学校教育管理的综合力量,引导学校做到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两手抓、两手硬,防止学校办学误入“重智育、轻德育”或“重德育、轻智育”的误区。学校以“纽扣工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多元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进中小学新课改工作,通过推广小班化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发展。如杭州市富阳区在区域内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提升工程,推陈出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显著。注重学校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的普及,成立区级科技教育联盟,每两年举办一届科技节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潜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在青少年DI创新思维竞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所学校活动国家级一等奖和国际大奖。

(2)落实“素质教育”艺体并进。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获得快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健全是关键和根本。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采取艺体并进的模式,通过区域层面系统推进“阳光体育”等,不断挖掘和多元呈现艺体文化特性,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大胆创新,提出将中职学生“第一技能”培养和“跑操文化”有机结合,为中职学生“无痕”接轨社会奠定基础。春江中小各梯队足球队员已经超过400人,有3名学生进入国少队,成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欧亚校园足球促进会会员单位。场口镇小的花样跳绳则走出国门,在世界跳绳锦标赛上获得11金的好成绩。新登中学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具有特色的和谐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如90后新锐作家周木楠,2016年世界小姐前十强、超模单项赛冠軍孔敬,夺得中国声乐国际大赛金奖的吴文韬、新生代歌手原野等人才辈出。

(3)落实“素质教育”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将劳动教育全面推广并进行衍伸、拓展和创新,创建融课程、打造特色德育,形成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劳动教育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搭建富有新意、成效显著的育人载体,从而有效整体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如杭州市富阳区建立区级劳动教育联盟,发挥富春第七小学全国劳动教育示范校的作用,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化。其中,富春第七小学通过打造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平台等举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劳动教育”模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新劳动教育响当当的品牌学校。

三、实践反思

多措并举,区域推进中小学内涵发展以提升管理实效,助推“一校一品”建设、“美丽学校”建设和“素质教育”工程的系统化、多样化、深入化,形式新、内容实、成效好,对学校办学愿景和学校整体特色化、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联动效应。但内涵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实现单极向多极的综合教育形式转化,还需要更高角度宏观统筹、更宽层面系统谋划、更多形式平台搭建、更细举措项目推进,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各层面之间的全面融合、全面落实、全面渗透,做到“四个进一步”,促使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明显。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要加强区域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统筹,系统、多维推进,需要注重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建立推进机制、制定经费保障机制等,抓好区域推进的顶层设计,指导载体与平台的有效开发,确保不流于形式,能深入、能渗透、能提升。二是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要确保区域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发挥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经费投入核算办法和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办事。三是进一步加强督查考核。要从区级层面制定并完善各类创建和活动方案,由教育局牵头分批组织开展好、反馈好、整改好,并将评估成绩纳入学校和校长年度考核,正面引导学校抓住打造特色品牌及落实各类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提炼学校文化内涵,逐步加大美丽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促进学校更好发展。四是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要引导区域内各中小学校重视各类创建项目工作,注重项目与管理的结合,创建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切实发挥项目价值,实现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在区域内营造“各美其美、各有特色、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内涵化、均衡化和优势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栗洪武等著.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孝彬著.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 中小学 实效 探究 内涵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