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国产青春片与时代病

国产青春片与时代病

时间:2022-05-14 09:20:08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国内影坛出现了“青春热”现象,青春题材电影屡创票房佳绩,但优秀之作寥寥,形成了电影票房与艺术品质相悖离的独特景观。在消费文化刺激下,新生代导演盲目追求电影的商品价值,导致国产青春片普遍存在平面化、同质化、类型化等问题。而“青春热”的症候或许在于,它以一套独特的审美和怀旧表意系统回应了青年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试图建构一个普适的青春怀旧乌托邦来缓解观影群体的现实焦虑。

【关键词】国产青春片;消费文化;文化症候;集体焦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11-02

一、国产电影“青春热”现象

近年来,国内影坛出现了“青春热”现象,青春题材炙手可热,成为屡试不爽的叙事主体。自从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开始,青春题材成为国内电影人的新大陆。2013年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了“青春热”现象,自此青春题材电影如同井喷一般涌向院线,如《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后会无期》《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夏洛特烦恼》《谁的青春不迷茫》《泡沫之夏》《七月与安生》《乘风破浪》等。不难看出,青春题材电影持续大热,而且市场表现抢眼。例如,《后会无期》票房62975万元,《匆匆那年》票房58401万元。除上述院线公映的影片之外,还有很多低成本的青春片一时间涌现出来,如《那年.同学之不作死不青春》《青春期—原来你还在那里》《我们的青春不怕疼》等。这些低成本的青春片的出现更加凸显了青春题材的热门程度。

总之,国产青春片层出不穷,电影品质良莠不齐,甚至可以说优秀之作寥寥,却能够屡创票房佳绩,形成了电影票房与艺术品质相悖离的独特景观。

二、消费时代苍白的青春书写

当下的国产青春片大多是以怀旧为叙事动力,以“青春+爱情”为叙事内容,主人公大多经历校园与社会两个人生场景,而且这两种空间体验截然相反。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电影中,展现的校园生活纯净暖心,单纯地呈现青年人的爱情、友情、青春、理想,而步入社会走进职场之后,即刻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巨大生存压力,而当爱情、友情、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电影中就会出现爱情的背叛、友谊的终结、理想的放逐。多数国产青春片为使校园与社会两个空间体验形成鲜明对比,刻意放大了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营造一种感伤的氛围,而这种感伤的背后是对昨日青春的无限留恋,留恋那个竞争不太激烈,能够享受到纯洁爱情和无私友情的空间。

国产电影出现“青春热”现象有其必然性。随着电影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年轻化,电影题材年轻化成为必然。在电影界,青年人开始掌握话语权,同时青年人也是最强大的电影受众群体。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国产青春片不断涌现。但归根究底,青春片的涌现脱离不了时代文化背景。从时代语境与文化根源上看,是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一种时代文化症候。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青年人如今已成为核心消费群体。“消费主义的文化开始以青年为主导,青年亚文化不再是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状态,而是主流文化变成了青年文化。这改变了文化生产的基本状态,市场化的文化只与青年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发生关系,因此,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呈现一种相对低龄化、幼稚化的特征。正如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产业——网络游戏、电影产业、流行音乐、小剧场话剧和图书市场等,年轻人都是最核心的消费群体,这也导致青春叙事变成一种最具市场价值的类型。”[1]而在这些文化产业中,电影可以說是消费文化最精致的缩影,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也是人们消费生活的重要部分。“电影艺术潜入了大众,为大众所消遣”[2],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在这个全球化与消费主义浪潮愈演愈烈的时代,追逐电影的商品属性是大势所趋,于是,青春题材成为屡试不爽的叙事主题。

消费文化带来“青春热”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青春片艺术表现平平,剧本薄弱,缺乏创意、深度,存在同质重复现象。不少影片刻意使用历史大事件、怀旧金曲、特定时代的器物服饰等作为年代符号,指向青春记忆,开启观众回忆的大门,激发其消费欲望。而且剧情大多以爱情为主线,大都是追求、恋爱、分手、再相见;剧情冲突无非是靠群架、出轨、堕胎,以此来简单粗暴地表达成长之痛,被观众诟病为“无堕胎不青春”。纵观青春片的发展,成长中的青少年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冲突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青春电影中重要的成长主题在消费语境下没能进行深入挖掘,明显表现出青春消费的发展走向,消解崇高,远离青春反抗与精英精神,充溢着世俗与时尚的喧哗。

综上所述,国产青春片存在严重的主题平面化、同质化、类型化等问题,讲着雷同的故事,相似的人物设定,相似的演员阵容进行着相似的表演,用低幼的叙事逻辑表达空洞的情感。当下的青春片更像是一次性的快餐文(下接第113页)化,表现出历史的缺席,与传统的决裂,失去了文化的纵深,如同无根的浮萍,盲目地听从大众需求指挥。当只有一次的“青春”遇上“怀旧”这样的时代病,电影创作者对成功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机械复制。我们不禁想象,当相似的剧情反复上演,当怀旧的情感被反复消费咀嚼,观众必然会对如此浅薄苍白的青春表达产生审美疲劳,也终将被市场淘汰。

三、观影主体的集体焦虑与怀旧

值得深思的是,如此“不叫好”的青春片为何能够在票房上屡创佳绩。国产青春片在刻意召唤青春记忆的同时,存在类型化、简单化的问题,虽然招来观众恶评无数,但仍然控制不住用钱包为其票房贡献一份力量。事实上,对于观众来讲,青春片拍得是好是坏,是肤浅是深刻,这都不重要,忍不住要去影院看这些青春片是通过电影中他人的青春唤醒自己的青春回忆,从而获得情感补偿。正所谓“电影只是一个药引子,自身的青春记忆才是药方”。那么,青春片的观影主体究竟得了什么病?

显而易见的是,这股“青春热”的掀起与80后、90后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系。他们是电影院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当然也是青春片最核心的预期观众。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分析国产电影“青春热”现象的文化症候,就必然要重新思考国产青春片所暗合的某种80后、90后的情感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处在社会变迁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们对于青春怀旧的沉迷几乎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如今的青年人刚刚步入社会,扑面而来的便是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承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压力,这带给他们巨大的压迫感、失落感、焦虑感。这种与象牙塔中截然不同的焦灼的生存体验,将青年们引向回忆中的经过美化的青春岁月。“青年人在不自觉中追求‘奶嘴文化’的娱乐消费,排遣或逃避现实压力,无需思考即可轻松获得快乐的阅读和观影,甚至可能在这些不完美中寻找到更多的平等和安慰。”[3]电影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治愈方式,成为暂时逃离现实生活重压的乌托邦,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现实的压力使80后们在青春片中一次次重温青春的美好,从而获得片刻喘息与慰藉。

当下国产青春片的症候或许在于,它以一套独特的审美和怀旧表意系统回应了青年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试图建构一个普适的青春怀旧乌托邦来缓解观影群体的现实焦虑。正如戴锦华所言,“一如任何一种怀旧式的书写,都并非‘原画复现’,作为当下中国之时尚的怀旧,与其说是在书写记忆,追溯昨日,不如说是再度以记忆的构造与填充来抚慰今天。”[4]

参考文献:

[1]张慧瑜.青春题材影视剧的文化症候与社会变迁[J].艺术广角,2015(2).

[2]王小鲁.电影与时代病[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李欣.票房与艺术的悖论--对当前国产青春电影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5(9).

[4]戴锦华.想象的怀旧[J].书城,1996(1).

推荐访问: 青春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