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优化思品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优化思品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22-03-02 00:17:28 浏览次数:

当前初中生课程多、学业重,有识之士提出“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战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发出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的确,教学高效减负已迫在眉睫,而课堂教学实效决定着“减负”的成败。本文结合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教学,就如何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谈谈笔者的看法。

有关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色彩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思路,而且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会产生影响。品德生活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而思品课教材一般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例来感染、教育学生,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备课时进入“角色”,体会教材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让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火花。对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教学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案例叙述

1.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笔者将学生分成5个活动小组,分别完成5项任务。

问卷组:问卷调查身边的教师。

调查组:跟踪调查教师的一天。

扮演组:扮演小老师。

搜集组:搜集歌颂老师的名言名句。

查找组:查找历史上尊师敬师的事例。

2. 情景导入

先播放余姚山区教师徐立科扎根山区任教19年,最后积劳成疾倒在讲台上的先进事迹录像,然后让学生由徐立科联想到身边的老师,导入新课。

3. 案例剖析

展示小华因误会而与老师闹别扭,导致成绩直线下滑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结论。

4. 辩论舞台

先引出辩题:“信息技术能否取代老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归纳教师的作用,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5. 调查实录

请问卷组、调查组、扮演组、搜集组分组汇报课前活动的情况,归纳教师“无私、辛苦、爱生”等工作特点,为爱师教育打好认识基础

6. 直抒心声

以“说说我的好老师”为题,让学生直抒心声,表达爱师的情感,播种爱师的种子。

7. 故事荟萃

让查找组讲述尊师敬师的故事,明确爱师方向,让爱师之情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8. 真情回报

鼓励学生动手为老师制作小礼物,让爱师之情开花结果。

9. 反思提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兴趣盎然,感情真实,达到了张扬个性、提高能力、内化情感以及培养合作精神等教学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要达到高效减负,提高课堂效率,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抓住以下几点。

1. 基本点——课前体验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所以,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查询、角色扮演等途径去亲身体验、感受、体味和领悟。因为有了体验,才能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能力,唤起真实情感,形成健全人格。本节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体验各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课堂教学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2. 激趣点——情境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可以是一组自拟的矛盾冲突,可以是传统故事,也可以是影视花絮,等等。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徐立科放弃优越条件、扎根山区的真实事例,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老师开始,探究师生关系。

3. 兴奋点——引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教师不能“满堂灌”,以免扼杀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能内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偏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旨。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成果的分享者,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火花。在这节课中,笔者共设计了8个教学环节,其中贯穿了一条主线,即议师—辩师—知师—爱师(播种—生根—成长—结果),层层深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张扬了学生个性,内化了学生情感。

4. 发展点——问题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笔者认为,试图在一节课中完美无缺地解决所有问题的课,恰恰是最不完美的课。相反,学生生成的问题越多,这一节课的教学意义就越大。因为学生只有在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才能推动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不能压制学生问题的生成,制造所谓的“完美”,而且还应创设宽松、民主的问题生成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反思,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让学生在反思和质疑中激发灵性、展现能力。在本节课“反思提高”这一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在享受本节课给他们带来的收获的同时,也纷纷提出问题,如:在活动中碰到困难如何解决?应如何回报教师?如何给教师“减负”?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使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生命光彩的焕发。

总之,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要在教法、学法上多想想办法;同时,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法、学法双重优化,常教常新,激兴活趣,持之以恒,我们追求的“高效”“减负”的目标就能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而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必要学业减去,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不等于不要管理。相反,教师应更讲究教学艺术,以切实达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推荐访问: 实效 优化 思品 程序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