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的临床急救分析

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的临床急救分析

时间:2022-04-14 10:06:03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方案进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结果结果显示82例经临床急诊救治后顺利出院,但有2例心脏骤停患者与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发12h以内,死亡率为6.82%。在临床并发症方面无1例临床发生明显的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须采取及早出诊、初步诊断、及时处理的第一措施,在临床上除及时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性护理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临床体征等方面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并护理配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作为冠状动脉粥状硬化疾病的一种严重类型,统计显示近年来其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1]。医学数据显示约4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是在开展治疗前死亡,同时约65%的心肌梗死者死亡时间集中在发病后8h以内,抓住院外有效急救方式及反应速度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2],因此这就要求医学上必须针对急救方式制定切实可行有效且及时易行的方案[3]。由于AMI的病情变化快,因此在挽救频死的心肌、缩短患者等待有效治疗的时间上,急诊救护具备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4]。所以,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着全面综合的业务技术水平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以期能减少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的致死率。为了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分析,本文选择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方案进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6例,女性3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9~74岁,平均年龄为(58.4±8.0)岁;患者发病起至医院接诊所间隔的时间为10min~210min,平均间隔时间(90±10.4)min。患者按照心肌梗死部位区分为下壁AMI患者15例,广泛前壁AMI患者26例,前间壁AMI患者18例,下壁合并右室AMI患者15例,下壁合并右室及后壁AMI患者14例。按临床症状表现:71例患者主诉为胸部疼痛或胸部不适,12例患者主诉为剑突下疼痛或不适,5例患者主诉为恶心和呕吐。

所有88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完成综合确诊,临床诊断均证实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要求[5],亦即所有心肌梗死患者的均符合以下三项条件中的两项予以确诊:①患者存在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已然发生了动态演变;③患者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浓度已发生了动态改变。

1.2急救护理措施

1.2.1急救方案医护人员在发病第一时间应嘱并确保患者完全卧床休息,杜绝参与任何活动,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护,并持续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状态。给予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和硫酸氯吡格雷(300~600mg)。如患者血压和心率状态许可,则可以选择给予口服倍他乐克和(或)依那普利,同时给患者服用有效的止痛剂(吗啡等)以便能及时缓解患者胸痛症状。

为患者搭建静脉通路,可通过微量泵将单硝酸异山梨脂注入以保护缺血心肌但避免血压低于舒张压90mmHg/收缩压60mmHg。在患者病情允许下,应第一时间在急诊科开展溶栓治疗或行急诊PCI手术。

1.2.2护理干预

1.2.2.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基本上都是意外发病较为突然,同时会伴随有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疼痛,这就难免致使患者在入院后出现焦虑、紧张、恐慌或躁狂等负面心理状态,这都会对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实施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以外患者的身体还可能被引发脂肪与糖原分解,造成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动脉硬化疾病严重程度。针对上述情况应由护理人员通过热情主动的疾病知识介绍,为患者宣教并导入临床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性与意义,鼓励并帮助患者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对于个性色彩浓厚的患者,可在必要时针对不同背景、性格与习惯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进行心理疏导。

1.2.2.2吸氧护理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急救必须保证吸氧过程的配合,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对心绞痛程度有所缓解、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得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护理人员应保证在急救全程进行吸氧操作的配合,避免因护理缺失导致吸氧效果不佳。

1.2.2.3卧床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安排能够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进而减少心肌损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一般自病发起绝对休养时间超过72h后在视情况开展其它工作。为保证休息效果,卧床期间医护人员应着力营造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尽可能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病房探视行为,并限制患者初期的床上活动。

1.2.2.4心电监护心肌梗死患者一经确诊后并计入急诊监护病房开始,就应该对临床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报医生处理以便消除早期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文中所得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6.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88例患者,有82例经临床急诊救治后顺利出院,但有2例心脏骤停患者经现场急救无效致死,另有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发12h以内,总死亡率为6.82%。在临床并发症方面,文中记录无1例临床发生明显的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持续痉挛或发生狭窄、阻塞而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心肌坏死等临床急症,最终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6]。急性心肌梗死具备有发病急、病程演变快、易猝死等显著特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关联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指证改变[7]。经临床统计证明,造成心肌梗死发生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烟酒嗜好、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谢综合征等一系列习惯或疾病。通过急诊救治可以尽早恢复患者血液运输,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部位以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尽可能恢复心脏功能[8]。

和其它多种危急重症一样,心肌梗死因突发于医疗场所外部因此在入院前第一时间进行的急诊救治会发生极为关键的作用[4]。如何抓住院外有效急救方式及反应速度是能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所在。同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临床上及时给予治疗外还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临床体征等方面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对于常发的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通过对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间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方案进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有82例经临床急诊救治后顺利出院,但有2例心脏骤停患者经现场急救无效致死,另有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发12h以内,总死亡率为6.82%。在临床并发症方面,文中记录无1例临床发生明显的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发病急、病情演变快的特点,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及早出诊、初步诊断、及时处理的第一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第一时间的急救措施对后期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①及早出诊:急救车必须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的2min内出发,随车应配备好心电图机、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瓶以及气管插管设备等等必需常用到的急救药品及器材;②初步诊断:在急救现场,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先兆症状及典型表现、特征性心电图的改变完成初步诊断并针对性判断施救;③及时处理:对于完成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及时进行就地抢救。同步安排入院并通过血清心肌酶学等指标的检查监控予以确诊。在完成确诊后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状态,同时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尿激酶等方式进行救治,待身体条件呈良性后则转至急诊科开展溶栓治疗。

在临床上除及时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性护理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临床体征等方面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在护理配合方面应着力就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卧床指导、心电监护等方面展开护理配合,及时对于常发的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健兰,杨金环.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Z1):50~52.

[2]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3:25.

[3]胡少明,蔡秋妮.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836~837

[4]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3:72.

[5]曾海燕,高秀兰,卢志勤.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8):39~40.

[6]李共梅,甘国会.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0:312.

[7]欧阳小鹿,齐丽娜.7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9:129.

[8]孙刚,吴丽娥,李倩影,等.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43~345.

编辑/申磊

推荐访问: 心肌梗死 急救 临床 患者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