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型与输血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型与输血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9 10:17:30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但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该文阐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型与输血课程中的应用,通过讲授、内化、讨论3个环节,可以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等多方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血型与输血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2(a)-0137-03

Application of "Divid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Blood Type and Blood Transfusion

FAN Chao

Changsh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00 China

[Abstract] Physiology is a very important medical basic course, b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idely used at present is not eff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ysiology,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ry to adopt a new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dividing classroo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vi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blood type and blood transfusion. Through teaching, internalization and discussion,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ysiology,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linical think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B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lood type and blood transfusion

生理學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生理学学习效果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质量。在高职院校中,生理学普遍开课时间较早,课时又严重不足,所以目前主要采用传统式教学。传统式教学可以让教师系统、高效地传授知识,但是由于生理学的内容繁多、抽象,对没有接触过医学的学生来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完全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理学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十分关心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21世纪的教育理念是相背离的[1]。

与传统式教学相对应的是讨论式教学。这种方式虽然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需要学生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在学习能力不佳,学习动机不强的高职学生中很难开展。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能系统、高效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笔者经过一年的理论研究,同行交流和课堂实践,选择了对分课堂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2]。对分课堂基本流程为:如果一次课分为2学时,第1步:在第1次课的第2个学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框架性讲解,对授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系统的梳理,要注意为学生自主学习留有适当的空间;第2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学习和完成作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强调不能讨论交流;第3步:在第2次上课的第一个课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收获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启发,把普遍性的问题记录下来,最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作总结。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血型与输血教学中的应用

血型与输血是生理学第3章血液中第4节的内容。该章节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该本章节的知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因此,该文以血型与输血为例来谈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教学设计与操作流程

2.1.1 课前预热  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APP上发布调查问卷,设计与血型、输血相关的问题,例如:ABO血型系统分为哪些;“熊猫血”是什么血型等。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依据学生情况安排授课内容。

2.1.2 课中实施  (1)讲授环节:教师引导,领悟要点。讲授环节是对分课堂中最难的部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讲授环节的核心是留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讲解知识框架,不求面面俱到。根据课前调查情况,结合书本内容,教师完成核心知识点的梳理,包括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鉴定、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在讲解ABO血型的分型时,可用动画和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ABO血型的鉴定时,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而在讲解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时,可采用图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ABO血型有所认识,但都流于表面,很多同学对血型的认知都来源于献血,他们知道自己的血型,但对血型的分型和鉴定方法一无所知。因此,在讲授环节中,将ABO血型的分型和鉴定方法作为重点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未上过临床,没有接触过输血,无知识储备,因此将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实验作为难点知识详细讲解。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学生对“熊猫血”即Rh-血的相关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这部分内容就作为讲授环节的留白部分,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2)内化环节: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在内化环节中,一定强调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交流。在讲授环节完成后,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这段时间中,每位学生都要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内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形成自己的“亮”“考”“帮”。“亮”是指学生对知识点的最佳理解即“亮闪闪”;“考”是学生自主命题,测试其他同学即“考考你”;“帮”提出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即“帮帮我”。比如在学习血型分型的知识点时,某同学发现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类型与血清中的抗体类型刚好是相反的,即A型血红细胞膜上是A抗原,但血清中是抗B抗体,以此类推,这就是“亮”。于是他提出这样的测试题“请回答如果你是B型血,你的红细胞膜上是什么抗原,血清中是什么抗体”,这就是“考”。但是该同学并不清楚为什么在人体抗原和抗体要这样分布,这就是他地“帮”。通过“亮”“考”“帮”这种具体形式,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整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

(3)讨论环节: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讨论环节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仅起控制与引导的作用。在讨论环节中,以相邻的4~6人为一个小组,由教师任意指定一人为组长。组长控制讨论进程并给小组成员打分。讨论分为3个步骤:小组讨论(20 min)、成果分享(15 min)、教师总结(10 min)。①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亮”“考”“帮”,相互解答基础性问题,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互解答问题时,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由于解答問题的是学生,他们更能从学生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其他学生理解,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得多。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②在成果分享中,教师随机选择4组,听取他们的“亮”“考”“帮”并进行点评,同时还可以选出有特色的作业进行分享。这个阶段,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由于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授课,不少同学分享的内容都很浅显,照本宣科。但是确实也有学生提出了建设性的问题,比如既然已经知道了患者的血型,为什么还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这就体现出学生真正在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特色作业的分享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有些学生虽然在小组讨论时并不出彩,可是作业确做得非常有特点,比如有同学就用小说的形式介绍了抢救一个大出血产妇的方法。通过成果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③最后,根据学生情况安排闯关游戏和答疑。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也非常灵活。因此,闯关游戏的安排是从易到难,从简单的知识问答到临床案例分析(表1)。学生在完成闯关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及小组讨论等环节的积累,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已有了充分认识,欠缺的仅是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从易到难的闯关游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游戏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作业、讨论反馈的问题和闯关游戏的结果进行答疑,这种答疑是分层次的且有针对性,确实是学生普遍都无法理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人体抗原和抗体的分布是相反的,而在血型鉴定时是相同的。通过答疑,教师对重难点知识又进行了一次梳理,这次梳理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形成的知识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答疑效果非常理想。

2.1.3 课后拓展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布置课后作业十分重要,教师应紧扣知识点,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在该章节中布置的课后拓展作业:①怎样抢救一个血型未知的大出血的产妇;②该产妇为Rh-,分娩出一个溶血性贫血的新生儿,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布置作业的时间是在第一次授课结束后,提交时间在第二次讨论开始前。布置作业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方向,并启发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业的批改也不仅是看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习态度。一般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好。这也为考核评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  教学反思

对分课堂[2]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职院校生理学这种既需要高效、系统地传授知识,又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式教学,更容易被师生接纳。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3]。同时,在考核方法上,教师可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层次化的指导[4]。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对讲授的知识要进行重组,精讲和留白的内容要搭配合理,并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收集大量的材料[5]。同时,作为讨论的组织者,要把控全局,既不能让学生讨论无关内容,也不能沉默寡言。

由于该章节的内容较为简单,很多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作业和讨论的情况较好。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出现敷衍了事,不认真做作业,也不愿意参与讨论。因此,在以后的授课中,要特别关注这些同学,多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倒逼他们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EB/OL].2016- 11-10.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docs/P21_framework_0816. pdf.

[2]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  黄盈倩.例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8(4):12-14.

[4]  张静.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9):149-150.

[5]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收稿日期:2019-09-04)

推荐访问: 输血 教学模式 血型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