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时间:2022-03-02 00:25:52 浏览次数: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程度,而且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与实践中构建与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流程,对于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71-06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1]。这一《要求》的颁布,肯定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尝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期为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做出贡献。

1 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措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确立职业目标、提高就业技能的首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意义重大。要想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论,用理念指导行为,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支撑,经过实践的检验,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及舒伯等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已被广泛的流传,并得到普遍的认可。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式,主要是依据这些理论,进行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而忽视了其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实际上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去甚远,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减少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设计或类型,换一种说法,教学模式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用一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几个主要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里的师生活动[2]。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而言,它的教学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专业性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它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只有在实践的验证下,才能发挥出勃勃生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快乐学习,达不到唤醒生涯规划的意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出现,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经验分享、实践体验等。通过理论讲授构建起学生内部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习的内容;在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的仿真实践平台中,内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量;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体会进步,反省过失;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通用素质和就业核心能力。在五个紧密关联的教学环节中按照教学规律逐渐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内涵,突出模式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4]。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讲授”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斯旺森在1995年提出的“三角凳模型”中,指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理论基础——心理学、经济学和系统论。在心理学中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对于整体的人的重视,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行为主义注重外部条件对个体的刺激,即构建怎样的激励系统来强化个体的行为,设定怎样的目标来改善个体的行为;认知主义则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个体如何处理信息的过程及个体如何认识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模式。经济学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持续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存量,衡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本质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上就是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整合。这三个基础理论所形成的整体比它们部分之和大,且是职业生涯规划所独有的,这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内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块,理论讲授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不例外。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理论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时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大学生这一群体就业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其具体表现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认识不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定位不同,而且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又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理论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准备和就业体制政策及法规的讲解等。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理论的前提下,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计划的进行理论的学习:(1)一年级,唤醒生涯意识。刚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很迷茫,甚至部分学生还没有职业意识。此时对生涯意识的唤醒,可以帮助低年级新生认识自我,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以理性客观的认识来面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2)二年级,生涯探索。生涯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自我探索主要包括对于职业兴趣、性格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自身能力的探索。工作世界的探索主要有了解工作世界的分类,了解工作的要素,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发现自身与所希望从事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人职匹配”;(3)三年级,生涯决策。在经过生涯意识唤醒和生涯探索之后,就要进入到生涯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要完成,分别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决策的方法、协助学生进行职业聚焦;(4)四年级,指导求职面试技巧,引导学生适应生涯角色转换。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求职近在眼前,不久就要面对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了解就业政策,获取就业信息,得到求职技术上的指导。在这部分的理论学习中可以更多的结合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

推荐访问: 教学模式 构建 式教学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