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自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自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05 08:31:58 浏览次数: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质疑,使学生在语文活动的实战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一、注重课前预习,养成自读习惯。

课前预习,这是感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一步。预习应以课内为主,内外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学生预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诵读课义,粗略感知课文内容。“凡事预则立”,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上新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对新课文多读几遍,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了解新课的内容,剖析重点;二是衡量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区分能懂与不懂之处,明确新课的疑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可以为上课时力争当堂消化知识创造条件。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并要求學生自己查阅字典、词典,弄懂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学会结合课文的上下文正确的理解词义;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一开始,可以先指导学生提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比如: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按着什么顺序叙说的,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具体通过哪些方面表现他(她)的品质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习题精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初步领会课文重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找出不理解之处,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质疑是衡量学生理解课文程度的标尺,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思考,敢于争论的学习好习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预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允许他们参阅有关学习辅导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将有关学习内容的网址告诉学生,让学生从网上获取新的信息,拓宽知识面。

二、精心设计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搞好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该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导入的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导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能只讲形式。我们说的“导入”有重要作用,其出发点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不是讲形式,但并不是不要形式,形式要新颖灵活,得当。导入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同的切合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之迅速进入“角色’,进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紧张思维状态。

2.时间要短。导入同一堂课相比,只是一个小环节,主要学习任务在后面,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摆正。所以导入要简洁明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直截了当。

3.要吃透教材。只要把教材吃透了,把握了内容的要点,如何更好的“导入"就会“水到渠成”。所以“导入”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如:《夏感》的导入:“同学们,枯黄的落叶,连绵的细雨,让我们领略到了秋的风采,回顾已经远去的夏,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同学回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家梁衡的《夏感》,去了解作者对夏的感觉 ,看看与你的想法是否相同?”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之中,用心去体会作者笔下夏的神韵。

三、研读探究,培养学生能力

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至互相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因此,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便于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可分小组将前后两排学生(3—4人)组成一个单元学习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单元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代表发言,这个发言的学生不是固定的,每个单元成员都必须轮流代表本小组发言,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和诱导,要适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难题,把读和思,思和议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畅所欲言,有可能答非所问,有可能答而不全,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并让其他同学发言予以补充或纠正,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探讨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形成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通过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听取与尊重别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以增强合作意识,把自我置身于集体之中,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也可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小结一下,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使学生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化的特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拓展延伸,促进认识升华。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语文教学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夏感》教学中,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情况下,设置了一个与唐朝高骈的《山亭夏日》的比较阅读,在《散步》教学中,我设计了请同学们回家后为父母洗脚、捶背、洗衣服等亲情行动。这些问题比较充分挖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性,从课文的具体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感染,进行人格品质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坚强的品质和宽容的精神,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德育功能。

五、小结梳理,强化巩固

课堂教学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导入是相互对应的一对范畴,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矛盾运动的完整过程,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功能。及时整理,系统归纳,其作用是:

1.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归纳整理所学内容,促使知识系统化。2.有利于学生从纷繁芜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信息,抓住内容的要点和难点。3.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动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发展,强调学习者要逐步形成稳定的,积极的,进取的学习心态,自觉地参与、交往与合作,使学习者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实现主体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探索。由于这一教学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变化的,学生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教学程序就必定会有变化。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的客观环境出发,留心学生在课堂上每一细微的变化,根据认知规律和心理流程及时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利于各有差异的学生全而发展,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群体智慧自由充分发挥,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人格的有机协调和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勾阿莹.自读课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孤独之旅》教学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12):138-139.

推荐访问: 探究 中学生 课教学 自主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