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09 10:17:12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托第二课堂育人机制,从思想引领、创业创新、志愿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能力培养;关系

【基金项目】2017年徐州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课题。

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校园文化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实在的影响意义。但是看似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其目的是不明确的,且带有一种极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学校难以利用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具有特殊优势、特殊才能的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重视,未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延伸,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将第二课堂积极融入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校园文化、课外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大力实施第二课堂青春发展计划,有效延展共青团服务大局的工作手臂

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与“双一流”建设目标,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牛鼻子工程——“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统揽,科学设计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育人功能。

(一)注重模式构建

制定符合学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第二课堂”专门政策制度,加强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有学分、有制度、有平台,有保障机制、有课程体系、有师资队伍、有最终产品”的目标。

(二)注重结果运用

利用大数据提升第二课堂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成长特点、职业生涯目标与第二课堂参与经历的匹配度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指导,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設,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大力开展青马先锋行动,努力筑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实基础

以坚定青年理想信念为目标,切实解决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问题,引导广大青年永远跟党走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1.锻造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梦想公开课”“我的青春故事”等品牌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形成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

2.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认真总结和巩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经验,大力推进以菁英人才学校为主要载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校院班三级联动、百千万分层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3.培育优秀团员青年典型。开展团内各类评选、表彰和展示工作,大力选树挖掘青春榜样。集中宣传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开展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发挥榜样激励和引领作用。

(二)大力开展青创扬帆行动,谱写“创新创业创优”的青春之歌

紧密结合育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创新土壤,孵化创新果实。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保障制度,以共青团为核心组织有力指导,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程培训、实践训练、竞赛提升和成果孵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协的作用,开展“青创夏令营”“青苗培养计划”,构建“项目+导师+基地+基金”四位一体的培优模式,遴选培育优秀人才和项目。

2.完善竞赛体系。采用双赛并进机制,举办好以“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竞赛。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举办“挑战归来话挑战”分享会、“创赛归来话创业”座谈会,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对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学科竞赛实行项目化建设管理,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大力开展青益护航行动,努力增强青年学生共享发展的获得感

共青团聚焦青年学生现实需求,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中勇于担当,以团所能,尽团全力,增强青年学生的组织认同感、权益保障感和发展受益感。

1.完善联系服务青年学生机制,让服务更有力度。依托“青年之声”平台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2.开展直接服务青年活动,让服务更有广度。以校党政领导与学生“面对面”“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活动,精细化关心青年,精准化帮助青年。

(四)大力实施健康中国青春实践计划,充分释放青年建功立业的热情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志愿服务是共青团的青春名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汇聚青年学生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1.长效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统筹指导,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生涯发展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建设基地,丰富载体,拓宽渠道,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形成特色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为国家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常态化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有序推进学生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规范志愿者培训课程。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和各类专项志愿服务,做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组织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项目评选表彰,培育扶持具有学校特色示范型志愿服务项目和团队,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参考文献】

[1]左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提升[J].现代交际,2016(06):189.

[2]徐炜,张阳.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之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73-75.

[3]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1(02):44-46.

[4]郭胜大,刘凤娟,瞿立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互动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82-84.

推荐访问: 培养 能力 高校 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