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23 11:36:27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教学网络平台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对《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提升中药学学生利用中药化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中药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索质。

关键词:中药化学;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20-02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结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现代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来研究中药化学的成分,涉及内容包括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等[1]。《中药化学》构建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化学水平有一定要求,是学习《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的基础,与中药开发、生产、加工、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等密切相关。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夯实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可或缺。

一、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中药化学》的大纲要求与学科发展确定教学内容

《中药化学》涉及知识面广,以《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为基础。教师在上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掌握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讲解时便可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还可以学生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例如,在讲课过程中,常涉及到的一些有机知识,许多同学一时回想不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若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就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在《中药化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书本,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入到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删减陈旧内容,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一些传统的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结构解析的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如霍夫曼降解法等,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时,可以精简甚至一带而过;而在讲授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时,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法、高速逆流色谱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介绍一些与中药化学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尽量解决与学生本身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需要的医药工作者[2]。

二、根据《中药化学》的学科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3,4]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这些教学方式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重视开头。《中药化学》的总论部分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介绍该课程的含义、特点、发展史之外,还涉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鉴定等内容,而紧跟总论后的各章节正是按这样的顺序编排的。总论的重要性在于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提取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是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得好,能有效地指导后面各论的学习。比如,总论总结了各类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各论中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对各种极性不同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拿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作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总论部分,可以结合中药化学的发展史,介绍著名的以中药化学成分开发成的上市新药;在讲解化学成分的构效关系时,可以青蒿素—青蒿素甲醚—氢化青蒿素的结构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这样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研究学问的精神。

3.适当总结。中药中每类成分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来得到相应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据此,可将每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与前面讲授过的知识结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例如,黄酮类、蒽醌类成分由于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具有酸性,可用碱溶酸沉法来提取该类成分,而酚羟基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使得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采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而PH梯度萃取法在生物碱类成分中也有相同的应用,生物碱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具有含孤对电子对的N原子,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呈碱性,可以采用酸提碱沉法进行提取分离。同时香豆素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以开环溶解,加酸后闭环析出,故也可采用碱提酸沉法进行提取分离,但其根本原理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是不同的。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就会使学生掌握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对PH梯度萃取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这四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共性和区别点。将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培养了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中药化学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药化学》结构式较多,讲授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和对直观的东西感受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把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形象、直观、清晰的目的[5]。如讲某类成分的化学结构时,教师可把各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与总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效利用实验巩固与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的药学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中药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复杂、知识点较多,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药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比为1∶0.8。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感官的刺激和亲身体验十分重要。这样既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又能巩固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在实验过程中解答理论课堂的疑惑。然而,在实验室中,学生常常由于自身动手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或者由于时间的问题,实验操作较为马虎。此时则需要授课老师耐心讲解,积极地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践。在开设实验课程时,教师也可安排一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提取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药材,或者是利用薄层层析等方法来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成分[2]。

四、利用网络平台传递课程信息,提升面授效率

《中药化学》教学应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前课后练习、课程讲授、课程内容的解疑释惑,甚至实验的操作说明都通过网络来实现。这样,学生可以在非面授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方式也更加自由;而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解能力等,在面授时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面授时也可主要专注于重点难点内容的阐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补充、实验的设计与开展,从而有效地提升面授效率,达到预期甚至更高的目标[2]。

五、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

考试是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1.建立理论课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期末考核采取封闭命题方式,即由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并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从而保证期末测试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行密封多人阅卷,专人合分、登分,从而提高阅卷登分的质量。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成绩分析总结工作,制作班级成绩分布曲线,分析各类型试题得失分的情况,从中总结出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是实验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考核,我们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实验课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考核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20%和40%。平时考核从课堂提问(15%)、实验操作(40%)、实验记录(15%)、实验结果(20%)、实验态度(5%)、纪律和卫生(5%)等六个方面考核,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实验作风。在综合技能考核中,教师提供某一常见中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提取、分离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计算提取产物得率,以此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技能运用能力。采用这种多级、全面的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体现,锻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正确地理解《中药化学》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何昱.中药学成人教育中《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

[3]肖艳华,祝宏.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5).

[4]何永志,邓雁如,高缨等.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

[5]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蕾.《中药化学》教学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2011,5(129).

[6]王翰华,江启镇,程斌.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

作者简介:赵云生(1974-),男,山西闻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品质与资源。

推荐访问: 教学实践 中药 思考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