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理念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理念改革的必要性

时间:2022-05-15 17:20:11 浏览次数:

摘 要:分析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经历了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折衷主义、多元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的造型理念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中国传统造型理念是建立在主观心灵感受基础上的概括与提炼,以线造型,表现客观物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素描理念。若将中国传统造型观念应用到艺术设计造型教学中,扩充艺术设计造型教学的内涵,对培养学生以中国文化意识为主导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和引导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立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意识;造型理念

1 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分析

1.1 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萌芽于19世纪中叶兴起的工艺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虽然含有艺术设计教育的某些成分,但由于其内容的宽泛性而有别于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癸卯学制”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第一次从国家法定的专业设置角度,对当时的工艺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尤其是该学制中创设了一个新兴的专业——图稿绘画科,包含艺术性的设计和技术性的设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色彩,所以,清末的工艺教育被看作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萌芽。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图画手工科,这是中国第一次将手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晚清的工艺美术教育已开始注意工艺设计与现代工业以及商品生产的联系,已开始认识到设计与制作的分工,形成工艺与设计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初步层次,从这一意义上说,可以看作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萌芽状态。

(2)形成时期。民国初年,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以日本的图案教育为范本,1918年成立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设了图案系,这成为中国图案教育的正式开端。此后各美术院校也多有仿效,20世纪20年代,一批海外学子郑可、陈之佛、祝大年、雷圭元等人先后从西方和日本留学归来,在高等美术院校率先开设了工艺科或图案科。因此,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当时的图案教育从教育的内涵、外延和属性的认识上来看,其本质与艺术设计教育相当接近,但是此时的图案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后来的艺术设计教育。

(3)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前身的工艺美术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国家将旧中国分设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图案教育、手工教育、工艺教育等统一到工艺美术教育之下,消除了各级各类艺术设计教育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结构性弊病,从而形成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高等、中等与初级专业教育并举的工艺美术教育系统,促使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工艺美术教育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日趋完备,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计划以及学科结构设计等方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果的获得与特色的形成基本上是自力更生、自主探索的結果,而不像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那样深受外国办学经验与模式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就显得弥足珍贵。

(4)完善时期。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起飞阶段,随之而来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也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面临蓬勃发展与全面改革的双重任务。伴随其发展进程,出现了由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全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中央美术学院外,全国所有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都设立了工艺美术系或设计系,另外各类轻工、纺工、工科、师范以及综合性院校也都设立了设计类系科。改革开放以来,尹定邦、辛华泉等先生将日本和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引进中国内地,展开了关于“构成”的实验教学,并在国内各大美术院校巡回讲学,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引进了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由传统的“绘画+图案+工艺美术创作”教学模式转变为“绘画+三大构成+艺术设计专业课”模式,奠定了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改造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开端,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2 不同发展时期教育模式的比较

不同发展时期教育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2 中西方造型理念的差异

2.1 西方造型理念的起源及特点

西方的造型理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将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学习绘画、建筑、雕刻、设计等都要学习素描。1568年,瓦萨里在《大艺术家传》里,明确指出绘画、建筑、雕刻三者的源头就是素描。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已经完整的建立起绘画的透视学、人体解剖学、光影学(明暗学)的技法科学,在艺术模仿自然方面达到了完美境界。西方绘画即便是后来发展到印象派,再到现代主义,仍然是理性的、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法的延续,这是整个西方绘画思维方法的特点。由此可见,西方造型理念是模仿,造型法则是解剖、透视、比例、光影、体积、空间,造型语言是用明暗调子来表示面的空间转折,审美观念是讲理想美,讲真实。因此,西方造型艺术的思维理念是在一个科学系统的范畴内。

2.2 中国造型理念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造型艺术的源头可追溯到青铜器艺术及书法艺术的创造,它们都是中国文明所独有的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型艺术是从观念进入,再走向后来的抽象与写意的,如雕塑与中国的文人画系统。即便是具象的写实绘画,中国的造型理念也与西方写实绘画的造型理念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强调光影,不是画具体时间与空间下的物体,而是强调事物的本质和恒定不变的因素,所以,才会有“形神观”的提出。又因为注重主体精神的表达,所以,才会有书法艺术的诞生,才会有文人画中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中国造型艺术的思维理念是在人文系统的范畴内。

3 造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造型理念,西方的造型理念倾向于科学系统,而无论科学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是多么大,它也只能是外部因素,艺术过于依赖科学,只能与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艺术作品向来都是所处时代的人的精神性存在的证明,西方在踏上科学精神的道路之后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困顿和迷惘,反映在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批判中,信仰的衰落、恐慌、焦虑,越来越成为普遍性的问题。

中国的造型观念受哲学的影响很大,老庄、玄学、禅宗的思想都是使人注重内心的感受,使心与自然合一。比类取象的思维观,使中国人更注重事物的恒定性的一面。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是模仿说,中国是传神写意论。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精神进入,随着人们对其价值观的肯定,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西方理论体系来解释一切问题,包括艺术问题,把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进程看成是普世的。比如说,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先具象后抽象。这个结论似乎很科学,但是,如果回顾中国文明形成的历史,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文明的形成期的代表是青铜器,而不是人物雕刻,这就说明中国的艺术造型是以抽象与观念性进入,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具象的。我们常常认为基础训练解决的问题是基本功要扎实,换言之就是要先掌握写实的造型技巧,再谈以后的发展和创作,似乎只要掌握了写实的基本功,那么一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个教育理念本身的出发点就是西方艺术进程的思维方法,在中国文明的架构中,具象与抽象并不是对立的,这正是我们文明的长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造型基础教学看做是技术训练。其实,从拿笔的那一刻起,它首先是审美训练,要学生在走上艺术设计道路的初始阶段,就開始培养以中国文化意识为主导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引导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立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设计教育的造型基础不应如西方的设计教育,而应有更为宽泛的选择,把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古代雕塑等传统艺术同时纳入为造型基础教育的内容。

中国未来的教育及艺术发展之路,都应建立在以自己文化为主导的基础之上,也应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有益吸收。在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育中,以西方的科学方法为造型理念的主导方式,势必会对中国传统的造型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取代。因此,对目前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将中西方两大造型系统彼此完全划清界限,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国文明所提供的造型资源为主导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吸收和转化。今天,重新审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时,我们应将中西方造型艺术的不同创造观念、不同造型意识融入造型基础的教学当中,用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

参考文献:

[1] 张鹏,赵玲.中外美术教育史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

[2] 陈瑞林.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淸华大学出版社.

[3] 马克明.中国美术教育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潘耀吕.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M].文化艺术出版社.

[6]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 必要性 浅谈 艺术设计 造型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