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王立祥:探索生命禁区,创新永无止境

王立祥:探索生命禁区,创新永无止境

时间:2022-05-13 08:50:06 浏览次数:

不在战场,胸中却时刻翻涌着硝烟弥漫的前线;未上前线,肩头却时时扛着打赢的重担;厚积薄发,数十项科研课题突破卫勤保障的“瓶颈”;刻苦攻坚,急救领域的医学难题被一道道破解。这不是吹捧或奉迎,这是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的真实写照。

这个不算魁梧的东北汉子,从医30年,处处践行着一名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他潜心研究急救医学,获国家专利发明16项,全部应用于部队中。

破解心肺复苏的“迷宫”

1982年,即将结束五年军医大临床本科学习的王立祥,面对内外科专家同时抛出的橄榄枝很是举棋不定,走哪条道路可以实现自己的医学抱负呢?一次偶然的经历让王立祥认准了急救复苏这条道儿。

那是在王立祥毕业前在第三军医大学急救中心实习的一个晚上,突然接到电话任务,一位附近基层部队的战士心肌炎,突发昏迷,需要急救。那天雨下得特别大,经过1个多小时的奔波,王立祥跟同事们赶到了部队驻地。进去时,只见战士平躺在地上,察看生命体征,心跳、呼吸已经全无。医生们迅速展开急救手段,但20分钟过去了,战士的心跳始终没有恢复。看着战士越来越凉的身体,感受着战友回天无力的痛苦,王立祥也十分心痛。人的心脏只有一个,没有了就无法活着,医生不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吗?茅塞顿开的一瞬间,王立祥坚定了事业的方向。

从此踏上研究急救心肺复苏的领域,一做就是30年。

近年来,战场急救越来越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重视,形成了一套规范体系,而在武警部队,急救医学专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攻克一批急救医学难题上,装备、技术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别的医生不同,王立祥除了专注于临床救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急救技术,解决部队实际问题。

1990年,在为一位战士做心肺复苏急救失败后,王立祥陷入了沉思:长时间胸外按压会使心脏变形渐失弹性,心脏泵血也随之减少,所以会复苏失败。如果能发明一种器械,变‘按’为‘提’,通过主动提拉使胸廓快速复张,心脏将随之被充盈,将能增进排血,说不定就可以将战士救活过来。

灵感迸发之后,对王立祥来说,就意味着要一头扎进去,破解迷宫。多少个夜晚,王立祥趴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写写画画,忘记吃饭也忘记睡觉。为制作一个半径6厘米的小吸盘,他跑遍北京大大小小10多个橡胶厂,绘制了上百种设计图纸。为了验证效果,他又冒着肋骨被压断的危险,在自己身上反复进行了数百次提拉试验,胸部多处瘀血受伤,肿得透不过气来,最终换来了新型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的研制成功,并首次获得国家首届发明金奖,被国家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称之为“心肺复苏装置的重大创新”。

说起来,连王立祥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有多少件国家专利是这样拼上性命才诞生的。翻开王立祥的工作笔记,“凝神聚气”和“坚守、坚持、坚强”的座右铭,始终激励着王立祥奋斗、成长。

成功研制“高原增压帐篷”

近年来,随着职能使命的转变,部队医院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卫勤保障任务,为了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每次王立祥都带着所学所想首当其冲。一次,在随总医院派往西藏的高原巡诊医疗队出队途中,王立祥发现,驻扎在高原部队的官兵所患疾病,多由于海拔3千米以上气压低,人体缺氧,加上寒冷和辐射等因素引起。解决这一难题,研究“高原增压帐篷”,使高原地区的伤病员可以在帐篷里享受到平原空气的想法,在王立祥脑海中应运而生。从高原回来,为了思考具体实施方法,之后的很多天,同事们见到的王立祥,都常处于“老僧入定”般的境界。

一天,他正反复思量着一个设计细节,突然,思维仿佛太阳黑子爆发般灵感乍现。他大叫一声“嘿”,异常兴奋地抓过身边的纸笔,迅速画出设计草图,标注起各种详细数据及文字说明,而闻声赶来同事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2008年,“高原增压帐篷”研制成功,被北京奥运会选中,在珠峰传递奥运圣火时,随队助力火炬手登顶珠峰成功。这个好消息让王立祥和战友们兴奋了好长时间。

王立祥说,自己一直带着一个不变的思维去工作,就是从临床最实际的问题出发,查找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而谈到对创新的理解,王立祥则说:“人们惯常认为创新就是对科研问题钻深钻透,可能我跟大家的方法不太一样。就比如到图书馆,有的人是看书,而我是到图书馆写书,有纲有目,让书为自己服务,很快就能屡出思路。”

“野战多功能救援背囊”的新鲜出炉

作为武警部队急救和心肺复苏领域的专家,虽然不能每次都深入战地一线,但是根据战场实际,设法取得第一手资料,解决官兵急救的真正问题,一直是王立祥各项研究的基础。2009年,在观看关于新疆“7.15”维稳的电视报道中,王立祥想到,战时部队集结过程中,官兵24小时以上蹲在卡车上,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很高。由此研发的“现代绑腿”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一次,在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凤凰岭基地的演练中,王立祥看到刚刚拉练回来的队员背的救援背囊功能太单一,联想到,如果能将救生、太阳能充电、睡囊、简易担架、骨折固定器、斗篷披风等功能都集合于背囊的一体,那将给实际作战带来很大帮助。不久,研制的“野战多功能救援背囊”新鲜出炉,实用性受到了官兵的广泛称赞。

30年如一日,王立祥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可谓光彩夺目。他主持了全军“十二五”医学科技心肺复苏重点项目,发明了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腹部提压器、感控式复苏背板、骨髓腔输注驱动器等9项心肺复苏装置,获得16项国家专利;创新了胸外提压、腹部提压、经膈肌下抬挤、双下肢加压等9种心肺复苏新方法,其“个体化心肺复苏系列研究”等获军队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首届中国发明金奖;主编了《临床医源性心脏骤停》等6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2年,被评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

谈到成绩的取得,王立祥很恬淡:“都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探索生命禁区,创新无止境’,这本就是急救医学工作者的使命,为了部队能打赢,我们医生就不能停步,必须前进、再前进!”

王立祥

中国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灾难医学分卷》、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灾难医学》册副主编,《中华急诊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Word Journal of EmergencyMedicine(WJEM)》、《中国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等20余家杂志专家编委。创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灾难医学救援链”等复苏救援理念;发明复苏与救援装置20余种、获国家专利27项、军队武警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专著7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评为健康中国2012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任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

专长:疑难急危重病的诊治,尤以心肺脑复苏领域为专长。

推荐访问: 永无止境 禁区 探索 生命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