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好行书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好行书

时间:2022-05-07 11:10:04 浏览次数:

【摘要】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之瑰宝。书法中的“书”特指“书写”中国汉字;“法”就是方法和规则,是指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和规则。因此,写好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写好中国字”,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已不仅是练习一项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知晓特点;强化意识;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书法教育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实施书法教育对于化解“汉字危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字要写端正、规范、清楚、美观。对当前广大中学生来说,特别要指导他们由楷书到行楷、行书的过渡。”——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说过。行书是汉字最普及的一种书体,始创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魏晋时期。尔后,历朝历代相继延续,经久不衰。行书正因有楷、草之长,笔画简练,书写便捷,笔势流动,体态活跃,容易辨认,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字是文人脸”,翻开高中学生的作业本,两种情况最为普遍:一是笨拙丑陋。书写始终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脱不开楷书的框架。书写效率低,应用性差。二是不入规矩。无“法”无“帖”乱“行”,信手涂鸦,随意牵带,恣意简省,潦草不清,甚至错字连篇。联系当前广大中学生慢写、乱写的现状,更认识到楷行过渡的迫切性。

中学生书写的这些问题,根源还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学阶段学校没有正规开展书写教学,部分学生的书写姿势、用笔相当不规范。少数行书写得好的学生,或受家庭熏陶或受师长影响或与同学习得。可见,指导规范中学生行书书写,是中学艺术教育一个十分薄弱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引导广大中学生写好行书

(一)知晓特点,激发兴趣

流动的楷书是行书的主要特征。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唐人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行书笔画简练,书写便捷,笔势流动,体态活跃且容易辨认。其点画、用笔和结体与楷书相比,主要有以下些变化:

1.圆转替代

楷书笔画,横平竖直,其笔画转折处多为方折,而行书多用隐含折意的圆转。行书的圆转比楷书的圆转速度要快,常常一带而过,不象楷书圆转那样有略方的交角,常以浑圆的弧线出现,或者形成一个半环形,如米芾所书的“为”、“而”、“直”等字。

2.牵丝萦带

“真如立”。楷书用笔起、收须有交待,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潦草粘连。而行书省去了楷书许多逆、回、顿、驻、转等笔法,其笔画生动活泼,呼应关系明显,多在笔画的末端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等。有的上笔的末端与下笔的首端顺势带出相连的细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牵丝,如“丝”字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等。

3.灵活用笔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笔画可这样写,也可那样写,无太多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4.省笔改顺

行书行笔速度快,在书写过程中,常出现笔画间的简省,有些相似部首容易混淆。因此,我们必需对其分析,找出规律、异同,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如“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改变书写笔顺也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秋、有、戎、半”等字。

5.斜势多变

行书书写时,为行笔方便灵活,常常打破楷书端庄方正的束缚,字体略带斜势,横画上斜,取欹斜、上仰之势。使整幅字的个体和群体都显得跌扑纵跃、参差错落,避免了楷书的呆板。行书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字形多变。如“是”“花”等字,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斜势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教师在讲解行书的特点时,可结合楷体进行比较教学,一行楷书,一行行书,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异同点。利用书法视频讲座,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行书用笔之法。通过基本笔画训练,逐渐掌握行书运笔要领,为写好行书奠定基础。

二、用心选帖,确定方向

选帖一定要选好的行书古帖,取法乎上,起点高,眼界才高,临习方能有所得。如取法乎下,便误入歧途,故不可不慎之。其次,人的性格、爱好不同,选帖风格也有差异。历代行书名帖《寒食帖》、《松风阁帖》、《韭花帖》等书风各异,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更易激发书者兴趣,入门也快。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更改,坚持下去,直到熟练掌握,切不可朝秦暮楚。

三、耐心读帖,掌握规律

读帖是临帖的第一个环节,而且是能否临好帖的重要环节。读帖是指看帖,一是要仔细看,用心看;二是要反复看,经常看。对字帖上的字,其笔画书写,结构安排,章法布置等都要仔细琢磨,从中找出规律。读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读章法。章法就是字帖入眼时的总体感觉,即作品的谋篇、布局。 整幅作品,其布局是否和谐流畅,贯气充沛,浑然一体。②读字法。字法,即字的形态、间架结构。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笔画的排叠、避让、穿插、相应、相背等。③读笔法。笔法是指执笔和运笔,笔法决定线条的形态和质量。运笔即“提、收、按、顿、挫”。行笔又有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之分。

读帖“读”出来的信息要能浮现在脑海里,做到意在笔先,成字在胸。

我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十分重视读帖。据说欧阳询一次在行路途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坐下来心慕手追,如醉如痴地读了三天才依依离去。培养学生用心读帖对练习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专心临帖,持之以恒

读帖,解决了“得之于心”的问题;临帖,要解决的是“应乎手”的问题。临帖有一个由拙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书者必须认认真真临贴。对照原帖一笔一画、一字一行,不变形,不走样,先对临,后背临;先笔画,再偏旁部首;先单字,逐字突破到词和词组,最后临篇章即通临。从追求“形似”为起点,勤学、苦练、巧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神似”的境界。切忌瞟一眼就写,象抄书一样,临而不像,习不到字帖的真髓。练字是一种慢功,临贴时要排除浮躁和世俗的功利心理,心平气和,神情专注。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天长日久方能有所成效。

五、强化意识,内外兼修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每天练字的时间不可能很长,教师要精心设计书写作业,坚持适度原则。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遍,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遍。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认真书写作业,把写字的过程当做练字的过程,逐步树立“动笔就是练字”、“做作业就是练字”大习字观。

六、正确评价、激励为主

评字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是整个写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要认认真真地批改写字作业,圈出好字,指出不足。采用多媒体展示台对学生习作进行同学互评,学生在互评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互评实践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及时地、恰当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评价会极大程度地激励与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写好字的意识就更强了,就会不懈地练下去。“字无百日功”。

当然,以上所述都要基于学校严格按大纲开设写字课。并聘请专职书法老师或有书法特长的其他老师进行辅导,保证足够的课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挤占挪为他用。

书写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不旨在让每位学生将来成为书法家,然而让每位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以此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却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所在。

推荐访问: 行书 写好 中学生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