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书法培训中的行书技法教学与审美引导

浅谈书法培训中的行书技法教学与审美引导

时间:2022-05-07 11:05:04 浏览次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与绘画同源,相辅相成,更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既给人以审美上的愉悦,又有书写表意的实用性,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开展群众文化的书法培训中,教师不仅要从行书的笔法运用、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技法教学,更要培养书法爱好者的审美能力。

一、行书培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目前社会上的许多书法爱好者,虽然通过自学具备了一定的楷书基础,但是对行书的认知停留在“任笔为体”的习惯性书写,没有严格的技法规范,缺少对笔法、结字的整体把握,仅在楷体中草化,以至于结构松散,忽略了行书的内在要素与规律。

2.部分稍有行书功底的书写者,对中国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解读与吸收不够,创作脱离基本的书写范式,一味自创“新体”,以至于所写作品古意不足,传承不够。

3.参加培训的成人学员以退休职工居多,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习态度也相当端正,平时更是用心练习,但是对行书艺术的领悟和审美有待提高,所写的作品水平进步不大。

鉴于上述行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切实从行书的技法规范入手,在培训中,加强行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并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加以引导,使得学员深刻领会什么是经典、如何书写出优秀的作品。

二、行书培训教学中的审美引导和技法教学

1.解读经典,增长鉴识

首先,初学行书的学员宜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墨迹入手,特别是对《兰亭序》等经典作品的临摹学习尤为重要,王羲之的行书历来被视作正统,以“二王”行书作为范本学习,能够避免多走弯路,对后续的行书创作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迹本,也是学习行书的良好范本,此作为祭奠其侄子而书,行文饱含情感,用笔顿挫纵横,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再次,可选取宋代苏东坡《黄州寒食帖》墨迹本,端庄醇厚,别具一格,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重点在于引导学员对不同书体的作品进行比较认知和审美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字”放大赏析,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由浅入深、有表及里,逐渐揭示不同书体的艺术特征。王羲之的行书以侧锋翻转而得遒劲妍美;颜真卿的行书以枯润相宜的笔法而得虚实之妙;苏东坡的行书常以偃卧出之的笔法得以端厚质朴。

通过解读比较,引导学员认识到书法不仅是具有实用的书写,更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和愉悦,这些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作品,是我们学习临摹选帖必须取法的经典范本。

2.个字演示,分析归纳

行书是动态、线条的艺术,参加培训的学员,均有一定的楷书基础,为使教学更直观、易懂,可采取在黑板上蘸取清水书写出字形轮廓,进行个字示范教学。下面以《兰亭序》为例,选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代表性字型进行逐一解析。

(1)行书结体上要注重“斜画紧结”。习惯上所说“横平竖直”,指的是结构的平稳性,而行书为求笔势气韵,多以“左低右高”的斜笔画而呈现。《兰亭序》笔画锐锋劲挺,例如“惠风和畅”的“惠”字,横画四笔皆作斜势,由于形态左低右高,致使重心偏失,变成左重右轻。故而此字的主笔画“竖”笔,即以浓重的笔画作侧锋直下,保持了中心线为界的左右两边的平衡性。教师在讲解示范时,重点在于使学员明白斜画的作用与主笔画“竖”画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先求险势后得平衡的原理,启发学生去认识所有的横与竖的组合变化与可循的规律,避免信笔为体、结字松散,以致形神全无。

(2)行书用笔上要加强线条意识。行书的创作不同于楷书书写,楷书笔笔独立而行书“牵丝映带”,且有虚实变化。例如“游目骋怀”的“骋”字,左边的“马”的四点,以轻重缓急的势态一笔而成,但有粗细徐疾之别,粗处为实,细处为虚,笔丝牵带中得其生动韵致。这四个“点”画,以中锋运笔的走向显示了线条变化的节奏关系,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应当重点引导学员理解行书与楷书之间的用笔差异以及由点化线的因果联系,启发学员发现行书笔法中“牵丝映带”的一般规律,理解线条牵绊中的节奏感,并由此加强线条意识,避免任笔而书、快笔为行。

教师在个字的演示与归纳中,要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揭示行书技法上的一般规律,并从握笔、坐姿、调锋运腕等方面加以讲解示范,让学员能够在观察中产生浓厚兴趣、领会书写要点。

三、行书培训教學中的笔法变化。

行书教学区别于楷书教学的最大不同与难点是除去单个笔画的书写指导,如何使学员生动、形象地理解行书书写中的运笔,这一点尤为关键,教师需以单个汉字为单位讲解示范其笔法变化,按类别可分:

1.起笔变化。

起笔即一笔的开始,也称为“落笔”或“发笔”。行书的起笔大致可分为平起、侧起、逆起三种。它们的笔锋有露与藏、方与圆的区别。

(1)平起:笔锋和笔画的方向一致,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轻而重行笔,锋不上翘,多呈尖细形。这样起笔,锋在画中运行,笔毫铺于纸面而不露痕迹,有内含圆润之美。

(2)侧起:笔锋略侧笔画之上,下笔稍顿,然后调正笔锋向右行。起笔处呈一斜面上翘,似用力切割。做到侧入起笔,直截痛快,方折见力。

(3)逆起:即笔锋逆向落笔,然后折回向右行或向下行。逆起又分为两种,一种称“藏锋逆起”,即将笔锋藏于笔画之内;另一种称为“露锋逆起”,即笔锋带出在笔画之外,行书书写,无论何种方法,目的在使笔端多姿。

2.收笔变化。

收笔是点画运行后的收尾结束动作,大致有两种状态,一种回锋止收,将笔锋回转入笔画之内,使其含蓄内敛,安静醇厚;另一种直露出势不做回转,示以锋芒挺劲之势。如何收笔,一般按结字需要而作判断,收笔动作需果断不能犹疑。

3.线体变化。

起笔与收笔是线条的起止,而中间的线条组成主要是以“顿”、“提”、“按”的三个动作来完成的。行书的运笔具有线形虚实的映带,故而常常以“翻笔”与“绞转”的笔法来表现笔画断续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线条呈现丰富的质感。运笔过程中,急速而行的用笔方法为“翻笔”,其形多方。而缓转笔势,缓慢而行的笔法为“绞笔”,其形多圆。翻笔时,后一笔的开始和前一笔的结束重叠,而绞笔时,前后两笔一般不重叠,成一环状,故有“暗翻明绞”之说,这都是产生线体变化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讲解这些笔法特点时,应以解析与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深刻领会其复杂的笔法动作,并要求学员在练习纸上,以范字為临摹对象,反复练习,做到要领正确,动作到位,逐渐到达娴熟的程度。

四、行书教学培训中的空间结构组合

行书的空间结构不同于静态的楷书,有着强烈的对比反差关系,且线条节奏的缓急变化有着可循的内在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需作示范解析,以便学员领悟行书空间组合的特点,更好地结体与空间分布。

1.主次关系

从行书结构的整体观察来看,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两者组合都不是程式化、单调的,有着主客体之分。在确定主次的结体时,需让汉字中的最主要的一部分笔画舒扬,成为结构的主骨架,而其余部分缩小字形或缩短个别笔画,让出空间容纳或衬托主体部分。在一个汉字中,需有最主要的一笔或者两笔,以粗、厚、重、长的形象来展现与提升主体字态的神韵。

2.虚实关系

行书的线条以轻重缓急的态势呈现,笔法中“按”与“顿”重处必然墨色浓厚,此为实笔,也称“实线”;原本没有笔画由于运笔的映带而呈现出略细的笔丝,此为虚笔,也称“虚线”。在单个汉字或是一行汉字的分布中,应当有随着运笔节奏的变化,呈现浓淡不一、粗细不等、轻重不同的笔墨,从而产生行书结构的虚实关系。

3.开合关系

结字最忌平板,“开合”是破除平板的良方。笔画的走势一部分有较集中的凝聚点,并以此为中心,而其余向四周伸展发散,此为“聚散”;有意识地将部分笔画拆开,又将另一部分聚合,或上收下放,或上放下收,妙造变化。教师在讲解这部分时,可让学员对照字帖仔细观察,深入体会结字中的开合奥妙,并告诉他们历史上许多大师名家的精妙之处就是在于复杂多变又开合有度的结字之法。

4.疏密关系

行书笔画组合时需有空间分布的对比性,不能以线条的简单叠加呈现四平八稳的状况,需将其中的一部分笔画留出空白,产生疏朗感,另一部分则结体紧凑,体现密集感,以留白处对比紧密处,而呈现行书疏密有致的对比感。

教师在解析行书结构的组合分布中,除重点讲解示范基础的结体方法外,还要引导学员灵活运用这些结字方法书写,在临摹基础上,脱离字帖范本,尝试个字分析,自己书写组合,为日后的行书创作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书法艺术也逐渐从象牙塔走向普通民众。因而,我们在开展培训教学中,需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员既加强技法训练、认真临帖,又提高鉴识、扩大视野,如此坚持不懈,必将学有所成。

推荐访问: 行书 技法 浅谈 审美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