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06 14:05:03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该课程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体系结构;在知识体系结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项目驱动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c)-0000-00

1 引言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课程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已掌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之上,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精髓和实质,全面了解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包括面向对象的需求建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及设计模式、软件架构和软件构件技术等内容。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它是软件工程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能力[1]。

可以说OOA/D是软件系统开发中最能体现从业人员创新思维以及其技术精髓闪光点之处,而与这门课程在软件行业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OOA/D课程教学模式已然落后,偏重理论讲授而脱离项目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 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在此门课程的讲授不能满足教学大纲培养需求,经分析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某些知识点的讲授无法切实让学生清晰的领会教学内容,因本门课程对项目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以及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即便是在结合案例的讲授方式下,学生仍然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表现出不知所措,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

(2)实验体系也演化为为了机械的“做”而做,而不是为了“学”而做,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互相脱钩,学生将软件建模的过程当成了UML的画图过程,违背了“做中学”的思想[2],因此无法在实践中去领会教学内容,也无法更清晰更形象的体会知识点。

(3)课程的评价考核也与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脱离,考核内容大多演化成机械的文字背诵,因在教学过程中项目实践引入较少,使得考核过程中对分析与设计环节的考查变成了形式上的空洞。

3 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3.1 课程实践体系结构的搭建

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这也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3],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搭建能够承载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体系结构。

在搭建项目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学院现已结题的横纵向软件项目,对其中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结果摘取其中要点与课程理论知识点对接,进一步在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将项目的面向对象设计文档和课程的各个UML图形成对接,这样由点即线,形成了完备的课程实践体系结构,学生在这样的结构环境下实践能更准确更清晰的理解实践要点及理论要点,并重现了真实的分析与设计过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过程中,摈弃了以往单纯使用没有实践积累的纸面案例进行建模画图的思路,搭建了全新的面向对方分析与设计的实践体系结构,从而在实践中讲授知识,将理论知识的关键点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点来传授。

3.2 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的改革

我们发现本课程现行的知识体系结构存在着先期准备知识的不完备性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连续性,这些断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找不到切入点。因此有必要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能力,软件过程重要的第一步便是利用抽象将软件需求转化为分析结果;而第二步考虑具体的软件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高效的灵活性,对分析结果给出优化的设计方案。这两个关键的步骤是开发出高质量软件系统的关键,也是本门课程对学生先期素质的准备需要。而当前我们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其他课程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学习的先期需要,导致课程授课难度加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

因此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有必要将《需求工程》及《设计模式》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需求工程》是上述第一步从抽象中得到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设计模式》是第二步优化设计思维的培养,这样它们二者便与现有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及软件工程共同构成了软件工程专业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4]。接下来,我们要将这几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求同存异,形成统一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在内容选择以及实验配备上统一步调,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以及知识点的衔接性方面进一步优化体系结构。

4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

4.1 案例辅助教学

该课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若干可操作和难度适中的实际案例,将复杂抽象、枯燥的概念融于具体生动的案例中进行讲解,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需求建模,类图,用例图等需求分析建模工具时,可以引入ATM储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学生熟知的案例辅助教学,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指出不足。

这种方法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探究和创新的空间,而且学生边学边做,会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对其应用场合更明确。

4.2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

在成功搭建课程的实践体系结构之后,我们便可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实践为主线,使之成为驱动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项目实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完成项目的分析与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 设计多个典型的、完整的、难度适中的、实际的软件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

选择项目时应尽量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反映新技术,以获得更好的工程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以便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

项目设计好之后,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小组,然后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明确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个人,由学生独立完成。

(2) 即学即练

在讲授一个软件项目分析与设计过程后,安排一到两节的讨论课,由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可以集思广益,派一个代表讲解小组对本组项目的理解、分析和设计的过程,说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他小组人员可以提出疑问,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这样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了解每组的进展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项目能够按部就班地、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3) 统一答辩和验收

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的项目也接近尾声,然后要统一组织答辩,上交文档。这时可以让小组代表对其项目的功能、采用的技术等做总结陈述,然后让每个小组成员说明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完成的任务,并一一进行演示。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实际负责的部分进行提问,最后根据系统完成的功能、文档的质量、开发技术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等给出每个小组及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

通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开发的规范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的技能。

5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应尽量做到多样化,以达到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真实水平的目的。

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课程。我们提出的方案是:总成绩为100分,平时成绩(其中包括出勤和作业)占总成绩的10%,科技小论文占1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40%。

期末时,学生提交一篇科技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此门课程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等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项目成绩,是指学生开发贯穿教学始终的那个项目的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设计能力。

另外,由于此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一些原理、方法、规范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以闭卷方式考核。同时笔试反对死记硬背,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考核学生对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思想和软件开发方法的实际掌握程度。

6 结语

本文阐述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分析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为驱动” 的教学模式。课程安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此我们重点进行了此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改革,优化了知识体系结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在搭建好的软件项目体系结构的实践平台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此教学模式下,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 梁金昆.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樊永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 .2008.

[3] 严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8.

[4]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面向对象 探索 课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