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4-12 10:14:12 浏览次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 179 R 53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820-02

【关键词】肠疾病;寄生虫性;因素分析,统计学;预防和控制;学生保健服务

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分布广泛。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多呈带虫状态,临床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不易察觉,往往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患,给大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1感染方式与概况

肠道寄生虫感染方式较多,以经口感染为主。如蛔虫、鞭虫、蛲虫,其虫卵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具感染力,经口食人即感染;血吸虫的感染是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肝吸虫、肠吸虫感染则主要与生吃含囊蚴的淡水鱼虾或淡水媒介植物有关;旋毛虫、带绦虫感染则由食入含幼虫的动物肉类所致。所以人群中肠道寄生虫呈高感染状态。据1989~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蛔虫感染者为5.31亿,钩虫感染者1.94亿,鞭虫感染者1.12亿,且以5~19岁的青少年组较高,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学生群体。

2感染因素

尽管各地方、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肠道寄生虫感染仍保持较高的水平。肠道寄生虫感染与性别、民族、年龄、地域、城乡、受教育程度、机体免疫等诸多因素相关。

2.1性别因素 多数调查显示,性别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王哲玲等对河北邯郸22375名中小学生调查、2002年罗国清等对广东兴宁9076名中小学生调查及张国华等对湖北武汉4204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明,感染存在性别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这3次调查样本量较大,性别与感染的关系是否可认为与大样本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2民族因素 多数调查显示,各民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卫生习惯和居住环境,如哈伲族喜食手抓饭和吃生野菜,藏族多生食牛、羊、猪肉,白族喜食“生皮”,所以在调查中多反映出感染具有民族差异。

但1997年马俊华等对云南耿马的调查表明,民族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这与多民族杂居、民族融合程度高及学校环境相同有关。

2.3年龄因素多数调查显示,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降低。这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及卫生习惯的逐渐形成相关。但刘景文对广东江门幼儿园及托儿所学生(2~7岁)的调查显示,各年龄段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年龄差距不大,卫生习惯相近有关。

2.4地域因素感染率与地域因素有关,有调查显示,感染率在1.63%~87.50%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陈景等调查湘西苗族聚居区3~19岁学生304名,其感染率高达87.50%,其中蛔虫感染率为84.87%。2001年刘培运等调查青海西宁606名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为55.12%,以蛔虫、蓝氏贾第鞭毛虫为主。而罗国清等对广东兴宁中小学生的调查,感染率仅为1.63%。这与当地文化程度、经济发展状态、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意识等均有关系,甚至在同一地区也存在感染差异。刘培运等对青海西宁市儿童的调查显示,城北区最高(81.42%),城西区最低(26.87%);因城北区为城郊菜农聚居地,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造成环境被虫卵污染导致感染,而城西区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感染率相对较低,证实肠道寄生虫的感染也与其他寄生虫一样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2.5城乡因素多数调查显示,城乡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990年钱秀娟对浙江象山中学生调查及2002年苏水莲等对江西赣南医学院426名新生调查表明,城乡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此结论,尚需进一步进行卫生习惯的改善和驱虫防治的作用等降低感染率的调查。

2.6受教育程度与感染2002年邓金元等对云南保山大中专学生调查及1996~1997年季德贵等对安徽寿县中小学生调查均表明,大专学生感染率低于中专学生,中学生低于小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增强有关。此外,也有资料表明,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越低,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7机体免疫因素寄生虫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其他虫种。1997年马俊华等对云南耿马中学生的调查也表明,混合感染占总感染人数的42.96%。寄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逃避机制,使机体对体内寄生虫无特异性免疫力。所以对于寄生虫病,所有人群都易感染,在周围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服用驱虫药后,即使驱虫彻底,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同种或不同种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致病与机体免疫力低下和免疫缺陷密切相关,尤其是隐性感染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免疫力低下或患艾滋病时,寄生虫的繁殖力和致病性的增强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率的提高。

3预防措施

3.1加强宣传教育在学生阶段,思想意识、个人习惯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讲究讲究,黄皮寡瘦”等,这些错误认识对良好的卫生意识的形成会造成误区。所以,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特别是卫生习惯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防止寄生虫感染有很好的作用。

3.2加强综合卫生管理 寄生虫感染涉及多个方面,所以必须加强对学校饮食卫生、粪便和垃圾的管理及对全社会特别是学校附近的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防制,尤其对于寄生虫病高发区,还需普查普治,以防止寄生虫病在学生中的再次感染和蔓延扩散。

3.3应用药物驱虫 对于寄生虫病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须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目前应用的广谱驱虫药主要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或肠虫清)、左旋咪唑(肠虫净)、甲苯咪唑(驱虫康)等。在临床应用中,阿苯达唑为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首选药物,不仅对肠道寄生虫有着较好的疗效,对肠道外寄生虫病的疗效也为其他药物所不及。宋英前等对山东招远中小学生调查时。对86名粪检阳性的学生服用杭州产的阿苯达唑后,半月后再次粪检转阴率达96.6%。国外有硝唑尼特治疗资料显示,药效低于阿苯达唑,1997~1998年墨西哥121名粪检阳性儿童服用广谱药硝唑尼特(nitazoxanide)10 d后复查,转阴率仅87.6%。

但应该注意的是,目前所有的抗寄生虫药都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如头痛、腹痛、恶心、皮疹、癔症样反应等。据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第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通报:1994~2003年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前3种药引起的脑炎综合症的病例632例,其中左旋咪唑543例,甲苯咪唑43例,阿苯达唑46例。所以,开发高效、广谱、低毒的新药仍是控制寄生虫病感染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寄生虫病多发区,重复等量用药使虫体产生抗药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寄生虫,宜选用各自的最佳药物(如驱带绦虫时用槟榔+南瓜子+MgS04),或者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鞭虫感染时服用阿苯达唑+依维菌素)可以增强药性,以缓解短时间内缺乏新药的矛盾;即使服用同一种药物,对于药的疗程也应因虫而异。这也应成为校医和疾控中心人员慎重考虑的问题。

(致谢:本文承蒙白丽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校对,并得到杨娟、许建林、王段玉等同学的中肯建议和材料收集,在此表示感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预防措施 肠道 寄生虫 感染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