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研究

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研究

时间:2022-04-08 08:16:26 浏览次数:

摘要概述了国内外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标准化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制成品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详尽的叙述,提出了今后在玉米制成品转基因检测技术上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 in Detecting Transgenic Components of Corn and its Downstream Products

YU Junfeng[1], FANG Bo[2]

([1]Mudanjiang Seed Management Offic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2] Mudanji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r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advance in transgenic cor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present progress of standardized transgenic detection methods of corn and its downstream products,and detailed the present an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ransgenic detecting technology of the downstream products,and also proposed key research orientations of transgenic detecting technology of the downstream products.

Key wordscorn; downstream products; transgenic plant; detection

目前,转基因玉米及其制成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制造业,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导致无法确定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安全性。 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对健康和环境潜在的风险表现出引起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忧虑,主要集中在:(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要有严重影响整个食物供给、农作物广泛减产、副作用、不精确的技术;(2)转基因产品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3)环保的影响,主要有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杀虫剂使用的增加、生态被破坏、基因污染难以消除。社会普遍关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安全性问题。

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8.1千万公顷。同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制定了管理法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常年种植2400万hm2,我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较快,转基因玉米在我国即将进入生产阶段,转基因抗虫、除草剂玉米的产业化蓄势待发,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尚没有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研究的报道。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转基因食品是改变一些农艺性状。第二代转基因食品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为主要特征。第三代转基因食品以研究增加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和增加食品的免疫功能为目标。

1 转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法令,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建立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标准是实施转基因产品标识的技术前提。为了给各国提供可以共同遵循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颁布了5个标准:

ISO 21569: 2005 Foodstuffs –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derived products – Qualitative nucleic acid based methods(ISO 21569: 2005 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定性检测法)。

ISO 21570: 2005 Foodstuffs –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derived products – Quantitative nucleic acid based methods(ISO 21570: 2005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定量检测法)。

ISO 21571: 2004Foodstuffs –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derived products – Nucleic acid extraction(ISO 21571: 2004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提取)。

ISO 21572:2004 Foodstuffs -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 organisms and derived products - Protein based methods (ISO 21572:2004 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蛋白质检测方法)。

ISO 24276:2006. Foodstuffs –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derived product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definitions(ISO 24276:2006 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一般要求和定义)。

这5个标准分别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检测分析方法、DNA提取方法和转基因产品检测过程中的术语定义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ISO 21569: 2005是一个对食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检测的标准,ISO 21570: 2005提供了对食品中核酸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ISO 21571: 2004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核酸提取的方法,ISO 21572:2004标准中规定了对食品(下转第105页)(上接第97页)中的蛋白进行检测的方法,ISO 24276:2006提供了确定和量化食品中的转基因物质的一般要求。

综合各国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四类技术:PCR定性筛选检测方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基因芯片检测法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 (MLPA )。

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导则》等,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2 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检测存在的问题

以玉米为直接原料的深加工品和普通深加工品一样, 食品在深加工过程中各种处理如加热、 各种添加剂的使用、pH值的剧烈变化,使其 DNA断裂,理化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深加工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较难统一,转基因成分检测的难度大大增加,在检测过程中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要严格按照欧盟现行条例中关于GMO成分的定义,在外源基因的纯合近交二倍体系与杂合二倍体品系以及每个基因组只有一个外源基因的四倍体品系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他们在形式上都是完全的转基因成分(100%GMO)。另一方面,从分析的角度看,纯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和只含一个转基因基因组的四倍体品系来说,它们的GMO含量分别为100%,50%和25%。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销售的产品成分,它来来自不同批次和相同物种的不同品系的随机混合(它们在纯合性、倍数性和C-值方面具有不同的基因组构成),这种情形将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确定每一种成分的特殊贡献并且纯合性、倍数性和C-值的分子分析工具将不可避免地过高或过低估计产品成分的名义上的GM成分。事实上,定量一个样品的转基因含量为我们提供的既不是真正的外源基因分子剂量(如遗传改变的单倍基因组数对单倍体基因组总数之比),也不能提供欧盟条例定义的含量,而是一种相对于认证标准物质的相对基因剂量。对玉米及其制成产品,只有选择适宜的基因组提取方法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CTAB(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沉淀法提取基因组的方法行之有效,而且对PCR反应的不利影响最小,对其他深加工产品分子水平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检测发展趋势

定量检测将可能成为未来转基因成分检测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转基因玉米的研发已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未来有可能获准商业化种植,相关深加工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的技术及其标准仍需完善。

参考文献

[1]路兴波,孙红炜,杨崇良,刘开启,尚佑芬,赵玖华.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通过花粉漂移的频率和距离[J].生态学报,2005(9).

[2]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4(2).

[3]王丰,李曙光,廖亦龙,彭惠普,刘振荣,黄德娟,柳武革.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特征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02(1).

[4]樊龙江,吴月友,庞洪泉,吴建国,舒庆尧,徐孟奎,陆剑飞.转基因Bt水稻花粉在桑叶上的自然飘落浓度[J].生态学报,2003(4).

[5]卢宝荣,张文驹,李博.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J].应用生态学报,2003(6).

[6]王忠华,倪新强,徐孟奎,舒庆尧,夏英武.Bt水稻“克螟稻”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J].遗传,2001(5).

推荐访问: 制成品 转基因 玉米 成分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