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3-23 11:24:45 浏览次数: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对构建国际新秩序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国际社会缺乏战略互信,逆全球化潮流涌现,西方价值观占据国际话语主导权以及传统的霸权主义升级换代等挑战。因此从促进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020 — 0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外交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对指导我国外交起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并能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并能产生思想的时代”。〔1〕当前,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因此各国的国家治理理念须向全球共同治理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构建国际新秩序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药方”。

(一)参与国际治理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以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我国有信心、有能力争取在国际事务处理上的话语权,为国际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缺乏增长动力,复苏乏力,西方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国内的危机,掀起逆全球化的潮流。而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上涨,所以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积极参与。

(二)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客观要求

“中国威胁论”根源于19世纪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物。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国家又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涉及的领域和议题日益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议题从军事威胁、科技威胁、经济威胁、能源威胁到网络威胁、环境威胁、食品安全威胁、人口威胁等,几乎没有空白点,呈现全面性、深刻性特征。中国威胁论是对中国的一种恶意诋毁,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担忧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三)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的高度融合使得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对许多共同挑战。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际合作势在必行。此外,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一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受益最大,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发达国家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为了与世界各国共同携手解决全球问题,就必须要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重塑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贡献的中国方案。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仍任重道远,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一)国际社会缺乏战略互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后,得到了广大国家的赞赏和认同。但仍有一些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存疑虑和误解。受“历史惯性”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国际社会不自觉形成一种国强必霸的观点。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国家,担心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会对自己的霸权地位形成威胁,对中国处处掣肘、力图遏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的边境争端与摩擦,或是与中国存在同质竞争关系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猜疑。国际社会缺乏战略互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障碍。

(二)逆全球化潮流的涌现

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球的迅速传播。但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发展滞缓,经济全球化浪潮遇阻,发达国家为了尽早摆脱困境,率先实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拉开了逆全球化的大幕。在这场逆全球化的寒流中,其主要表现有:新贸易保护主义、欧洲难民潮、英国公投脱欧退出TPP以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等等。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及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进一步突出,逆全球化现象可能会继续发展,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西方价值观仍占据国际话语的主导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西方国家自殖民主义时期,就开始进行文化扩张,使别的国家被迫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当前在西方占据主流地位的价值观主要有“文明冲突论”和“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现代世界冲突过程中的最新阶段,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是高度敌对的关系,甚至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出现。西方和异己文明之间和平共处是极其困难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西方中心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向世界各地强制推行和传播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后形成的一种优越心态,其实质是对文明的误解和扭曲。“西方中心论”的核心观点是,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化优于非西方文化,西方的文化价值具有普适性,西方的道路就是世界的普遍道路。“文明冲突论”和“西方中心论”其实质都是文化霸权主义,带有对抗的因子,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于异己文明的野蛮态度。当今社会国际话语权还被西方国家把控,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力度仍远远不够,要让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这一思想,我们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传统的霸权主义升级换代

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其本质是要重塑国际秩序。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背景下,美国不顺应发展的潮流,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依旧,且“霸权行径”升级换代,以所谓“巧实力”压制围堵新兴大国与“挑战者”,极力把持国际秩序主导权。传统的霸权主义改头换面后演变成新型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美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垄断资本的金融联合,结成新型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以实现对其它国家的共同控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强化其在新一轮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实现经济霸权,由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意图主导下一轮的国际贸易规则,这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演变会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也将产生挑战和威胁。霸权主义的不断升级和继续推行,将会大大延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要从以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促进国际社会达成共识

建立国家战略传播的“议题管理”思维,重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进行价值传播的顶顶层规划,占据国际传播的道义至高点。〔3〕这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传播并赢得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对中国提出的国际治理方式的理解和认可的主要方式。如积极设置“共同发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国际热点议题,引起国际社会对这一中国为世界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的广泛关注。利用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梦”就是“世界梦”,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贡献就越大。国际热点议题的设置,必将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奠定深厚的基础。但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且主要是通过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讲话和官方媒体进行的,这种宣传难以让世界人民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要借助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与世界学者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研究,促使外界的学术领域真正地了解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很好的国际认同效果。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民间组织的力量进行宣传,这比官方媒体的宣传更能激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在宣传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须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答和解决现实国际问题时展现其理论魅力,并吸引和掌握群众。只有国际社会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有基础和前提。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经济合作

虽然近年来逆全球化此起彼伏,但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虽然有其发展的优势,如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凸显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的困难,我国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与这些国家进行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同发展。今后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现:首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的要求,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其次,立足重点领域,扩大国际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所涉及的国家数量较多,要找出各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补共赢发展。再次,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共赢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推动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共赢发展,同时也内在的要求各国文明要兼收并蓄、包容互鉴。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外输出其价值观,使得一些落后国家的文明被边缘化,甚至消失。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是本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各国文明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3〕。在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同文明必须和平相处,相互学习。否则,在这个利益交汇如此紧密的世界,会出现误解、冲突和灾难。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在保护和发展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待异己文明要取长补短、包容互鉴。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共同繁荣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4〕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必须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行为准则,消除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纠正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在大国之间的交往中,各国应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意识,寻求最大的利益交汇点并尊重各国的核心利益,走对话而不对抗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道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同时在遇到分歧和冲突时,用对话协商的和平方法解决争端,避免和大国发生零和博弈的現象,争取共赢、多赢。另一方面,大国和小国的相处中要放弃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权思想,与小国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在遇到矛盾和分歧时,要坚持“对话解纷争、对话促安全”。只有各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有可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袁靖华.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J〕.浙江社会科学,2017(0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侯庆海〕

推荐访问: 共同体 路径 构建 命运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