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完整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研究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完整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研究对策

时间:2022-03-21 00:01:2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完整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研究对策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完整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研究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

应对策略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描述了网络信息化在教育上的发展,针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本县实际,从对信息化的认识、队伍建设、利用效率与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农村信息化现状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试图推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希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获得好转。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近年来,这种趋势在我国发展之快、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会对基础教育有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组织推动下,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是信息化应用于教育各个环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应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大概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

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021年9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风格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明确了近期的工作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而在去年县教育局规划中,县几十所农村中小学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另存中小学生也能享受与城市学生一样网络信息化的云教育资源。我作为基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够明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为我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微机室和微机,但由于观念、技术人员等因素,学校购买的微机因没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的管理和维护,许多学校的微机时间一长造成很多微机无法正常使用;更有个别的学校的把微机当成一种摆设,或者用来装装门面。由于领导在信息教育观念上的缺失,信息技术课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没有刚性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以保障,大部分学校领导不愿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下功夫,受现在的考核制度影响,教师们人人都清楚孰重孰轻,自然而然的就把信息技术课忽视了,甚至利用信息技术课补自己所教学科。

当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但观念的偏差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加之专业技术人

员的缺乏,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实,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所有校长明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的过程,它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变革的过程,是教育的一场革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光会使用计算机,或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装饰、粉饰我们课堂。

2.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认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

3.各学校专业教师“缺乏”,课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观念落后

信息化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强调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现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或授课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或由兼任其它课程的教师代课。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原来应用信息技术还算合格的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近年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各课任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受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施教方式观念不转变的制约,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不高

目前,广大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热衷于“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宣传“汗水+时间”的学习榜样,平衡“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心态,对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淡薄。据了解,现在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室,但教师上课时几乎很少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就是在教研组听课时或进行优质课比赛时走走过场,摆摆形式而已。

再就是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已经适用、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由于多数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的能力相对偏低,更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抵触,因此,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基本只有少数的年轻教师。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学校做好耐心、仔细的疏导工作,并创造条件,鼓励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5.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低。一是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或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他们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许多人还是兼职。所谓“管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的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

修。其教学水平只不过是按照课本讲,一边讲一边操作;二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9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有的即使是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每个学校只有1或2人,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

6.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缺失现象

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并上升到了国家“第五空间”主权的争夺。互联网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挑战与变革,但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学习的革命”,给学生与老师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但在很多的学校,互联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工具作用,却成了老师们休闲的工具,致使有的学校或拔掉网线或搬掉微机,造成资源浪费,这对已经尝到互联网甜头,教育教学上真正利用它的老师无疑是种“灾难”致使这部分老师怨声载道。其实这中因噎废食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学校管理者除了做好这方面的正确引导外,关键是要为广大教师搭建好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平台和管理、评价、激励机制,让他们从中受益,尝到甜头,真正成为他们教育教学和各类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

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们已经明确,不是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不是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也不是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有些老师和学校只看到由于学生沉迷于网吧玩游戏或不健康内容而带来的危害,忽视了网络的积极功能,学校的互联网根本不让学生们触摸。这种浪费令人痛惜,而互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的这些缺失,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令人心痛的缺憾!

二、改善信息化教育的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各中小学领导,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瞻远瞩,站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化服务意识,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活动,本着“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原则,尽量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一些负面影响辩证地看。比如网吧疏于管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吧玩游戏或黄色内容,使社会一些人教师、一些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其实大可不必。举个不恰当的类比: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险就象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车所带来的方便,或不发展汽车工业。既然互联网的利大于弊已成为共识,我们就不应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我们也不必谈网色变,该上网就让他们上网,只是我们要在这方面多进行科学的引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

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word、excel、flash、PowerPoint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但有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

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

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比、网页制作评比、网站建设评比、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比,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4.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中小学可以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补充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创造大量适合农村学生教育方式的信息教育资源。要经常性举办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竞赛,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改造、整合和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和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增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努力优化使用策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5.教育信息化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往往习惯于“一次购置,顶级配置”,系统建成后应用跟不上,造成闲置现象。今后,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应用的问题,在资金投入、系统建设和采购标准上日趋理性,将最普通的网络安装产品如防火墙、杀毒软件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学、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作为整个校园网建设的重点应用系统来考虑。

6 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

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认识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如果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虽然,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是艰难曲折的,我相信一定是充满阳光的。

推荐访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研究对策 农村中小学 信息化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