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3-13 08:31:33 浏览次数: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心血管学科发展的回顾,从心外科、心内科不同角度,简述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贡献,同时说明学科的现状以及在国内外的地位,并对学科发展进行科学展望。

【关键词】 福建 心血管病学 现状 发展

心血管病是当前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成绩最卓著的学科之一,以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为代表的临床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医学模式,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三方面最具代表性。

一、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解放初期,福建省的心血病专业相当落后,心脏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省心血管病外科创始人、时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奠定了我省心胸外科的基础。1958年我省第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获得成功,打开了“心脏禁区”,此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低温下肺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在当时算是难度很大的心手术。1964年经过无数次实验,亚洲第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高压氧舱在我省协和医院建成,并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好几个进行了多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锡衷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引进并推广了心电图临床检查技术,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等新技术。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省心血管病专业生机勃勃,与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处于同一起跑水平。可惜文化大革命八年浩劫,许多知名专家被迫下放农村,刚刚起步的我省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倍受摧残,停滞不前。

(二)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福建省领导支持下,胸外、时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李温仁教授向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申请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78年2月20日获得批准。这是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我国第四个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福建省立医院。1980年省政府拨专款于1982年12月25日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心血管病专科大楼—“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1984年6月2日“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成立,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温仁教授率先开展了我省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创了我省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此后开始了一系列如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心血管外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心脏手术治疗量逐年增长,全省许多医院都开展心脏外科治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也开展了心脏手术。1987年8月“福建省心胸外科学会”成立。当时福建省心研所年心脏手术量已突破500例,手术治疗的病种逐年增加,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瘤等都能手术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手术及Senning手术,该项成果获得当时的省科技进步奖。还开展了首例主动脉瘤的Bental手术、全弓置换手术、胸膜主动脉置换手术。此外,李温仁教授瞄准心脏移植这个心脏外科的高峰目标,与谢维泉及当时在省心研所工作的廖崇先等医师作了几十条犬心脏移植实验,为今后人体心脏移植作了准备。省心研所外科为福建省心血管外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还培养、输送了一些专家到兄弟医院筹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为日后我省心血管外科的多中心发展腾飞打下了基础。

最初的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包括了心内、心外科医师。1988年福建省医学会理事会决定由时任副主任委员兼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胡锡衷教授筹建第一届的心血管病学分会。胡锡衷教授是我省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创建人,在他的指导下,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心导管技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1986年描记了首例人体希束电图和窦房结电图,并首先引进了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当时福建省心血管病诊治的中心,设有心内科病房、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免疫及微循环研究室、心功能室和流行病学研究室等机构,并举办了多期“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心脏病专家前来讲学,培养了我省一大批心血管病各级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我省各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中坚力量。

(三)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心血管病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崇先教授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并先后进行了2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立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心外科无论手术例数或手术难度都更上一个台阶。福建省心血管外科进入发展和提高时期,特别表现在几个技术力量集中的医院。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年手术量达1000例,厦门市中山医院年手术量也达500例以上。2004年10月“福建省体外循环专业学会”成立,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标志着我省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术患者年龄小到出生后几天,大到85岁都成功进行了心脏外科治疗,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冠心病旁路手术已成为规范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到98%。心脏手术方法也出现多样化改变,胸腔镜辅助下心血管微创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缺损封堵术、大动脉瘤内带膜支架治疗等各种手术都得到开展。我省心外科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心研所外科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心血管外科胸腔镜治疗技术学习班,标志着我省心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省心研所的翁国星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胸心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福建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为韩涛教授,省心胸外科与新成立的省体外循环学会均挂靠在福建省心研所。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心内科专业的发展更令人瞩目。继省心研所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也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心脏中心和冠心病研究所,标志着心内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省心研所内科早在1989年就与心外科合作,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患者开展心外膜旁道标测和旁道切除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省心研所在广泛进行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食道心脏调搏检查基础上,开展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发试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病因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筛选、预激综合征旁道心内膜标测等技术。1992年省心研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提高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认识,特别对血管抑制性晕厥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当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许春萱教授与国内首批同步、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至今已完成1500余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6年,由时任省心研所内科主任的邓玉莲教授负责筹备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90年代初期,我省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有了新的飞跃。

在心脏起搏技术方面,省立医院早在1975年安装了本省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1980年12月又安装了福建省首例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随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2000年省心研所在省内安装了第一台四腔心脏起搏器和双心室起搏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三腔心脏起搏器。2002年对一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具有除颤复律功能的心脏起搏嚣(ICD)。迄今,先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创福建之最。2005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在省内一路领先发展。

省心研所还注重心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临床研究,以不同时间谱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多途径、多通道较系统地从电重构现象到机制进行研究,这一成果将改变房颤被动治疗为积极预防模式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省心血管介入治疗其它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1989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省首例冠脉PTCA治疗术。特别是开展了我省首例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首例双腔心脏起搏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立足临床稳步发展,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心肌造影评价心肌缺血技术,并于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是当时也是当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最好的技术,使急性心梗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省心研所持续进行的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例数和成功率居福建省之首,对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也独树一帜。此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冠心病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冠心病冠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冠心病冠脉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愈了各式各样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包括有双房缺、多孔房缺、同时有房缺伴室缺、房缺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中最大年龄79岁伴肺动脉高压的(该例目前为国内年龄最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患者之一)。还为一位5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为32mm)、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直径扩大达5cm,压力达到96mmHg,正常压力应<20mmHg)伴房间隔血流双向分流、三尖瓣重度反流伴心力衰竭的女患者应用带孔的Amplatzer封堵器成功实施了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这种手术国内也为数不多,对这类几乎接近生命终末期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具有起死回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厦门市中山医院心脏中心先后也开展了包括心电生理与起搏、冠脉介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等一系列心脏介入治疗,一跃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其它市级医院如厦门市第一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等也先后开展了冠脉介入(PCI)治疗与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泉州市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第一台心脏自动除颤起搏器(ICD)和第一台植入式Holter监测仪,标志着我省心血管病学进入多中心发展的时代。鉴于我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蓬勃开展的现实,又基于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全面性、有效性,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的优势,福建省卫生厅批准于2004年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中心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同年,福建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挂牌,这是科技厅设在医院的唯一重点实验室。

在心血管病药物防治及科研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也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在高血压防治及科研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内科心血管博士点资格外,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创办的《高血压杂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治疗科研的专业期刊,拥有众多的专业读者和广泛的影响力。从2006年始发展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学术期刊,新命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是我省独树一帜的医学专业“名牌”杂志。提高了我省心血管病学特别是高血压病研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浦晓东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是许春萱教授,这两个分会以及新成立的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试验室、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一起,均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二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展望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从整体上看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国内外各种新技术我省多家医院临床上都已能开展,某些领域如心脏移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血压研究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如内地山区与沿海中心城市在诊疗水平、人才队伍 、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先进技术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以冠脉内支架术为例,国外开展后不久我省很快也应用于临床,但美国现一年的支架手术达100万例,我国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5年达到1年5万多例水平,而我省2005年仅为1000例。除了我省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支架材料费用昂贵等因素外,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正逐渐向着本学科纵深和多学科联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心血管病内外科之间的界限已渐模糊、相互交叉。心脏外科领域的许多疾病已经可用心内科介入方法治疗,同时,心脏外科技术也日渐成熟,朝着微创化发展,更加有效安全。心血管学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科、核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促进越来越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摒弃过时的观念和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采用最佳的诊疗技术和方案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新观念,规范诊疗应是当前需下大力去抓的工作

(二)推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严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和全社会共同规划、参与。

(三)加快心血管病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省已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近年,以他们为首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心血管病专业学习班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各领域的发展正在或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应该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瞄准心血管病尖端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从基因分子水平干预疾病、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用于心血管外科等。

(五)建立我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建立全省性科研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已势在必行。应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北京阜外医院、天津泰达心脏中心等模式,这样有利于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高精尖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必将更上一层楼,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课题组成员:

关瑞锦 陈俞 张建成 韩涛 许春萱 浦晓东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推荐访问: 福建省 心血管病 学科 现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