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内镜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内镜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时间:2022-03-10 09:33:58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预防和杜绝由内镜检查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方法 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大对内镜及有关消毒设施的投入,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消毒工作程序。 结果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结论 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是内镜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

关键词:内镜;消毒;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1A-0059-03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内镜已从最初的诊断工具演变成重要的治疗工具。但由于内镜的材料特殊、结构复杂,不适宜高温消毒,同时也由于其使用频率高,往往因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引发医院感染的发生。为加强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我院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本院清洗消毒有关规定与措施,并严格抓好落实,使医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规范化管理。实施两年多来,我院共进行消化内镜检查近万例,每月对空气、内镜镜身、弯曲部、镜端以及各种附件进行检查,其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制度新《规范》出台后,医院组织了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我院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状况及内镜室的环境与布局进行调查,对照《规范》要求认真查找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我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软式内镜与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图》《内镜清洗消毒制度细则》,从而使内镜室的管理有章可循,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1.2 增加清洗消毒设备及内镜数量、配件的投入按照新《规范》要求,我院加大消毒设施的投入。对原先布局不合理的内镜室进行改建,做到内镜诊疗、清洗消毒、储存各自独立。统一制作规范的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增配一批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负压吸引器、干燥设备、计时器等。为保证内镜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要求,根据每日检查病人数,增加了胃镜、肠镜及活检钳的数量,以确保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

1.3 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培训 内镜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导致黏膜组织的损伤,内镜的清洁消毒是否彻底可靠,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全。为此,医院组织感染管理人员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到省级医院内镜中心参观学习和进行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做好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均能自觉地执行内镜操作规程,确保内镜消毒的安全和有效。

1.4 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确保消毒灭菌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规范清洗消毒操作程序,认真做好内镜的消毒清洗,是阻断感染途径的关键。内镜及附件用后要立即清洗、消毒,严格按照水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一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从而确保与病人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安全可靠。

1.4.1 清洗与酶洗内镜的清洗非常重要,应细致、认真流水冲洗。因清洗不彻底,将直接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为防止附着于内镜的血液及分泌物干燥、凝结,消毒药物难以对其起作用。内镜使用后应立即给予充分的物理冲洗,将残留于附件、内镜表面及管道内的血液、黏液等清洗干净,并要卸下活检管阀及头端部套圈清洗,对钳子孔、送气、送水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清洗后再将内镜及附件放入多酶清洗剂中进行浸泡和刷洗。酶清洗剂可有效地分解和去除蛋白质有机物,增强消毒灭菌效果。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附件,放人冲洗槽中,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1.4.2 消毒或灭菌经自然孔道进人并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其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高频电刀等,必须做到灭菌。化学浸泡消毒要严格掌握消毒作用时间,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其消毒时间由内镜的种类及病人感染状况而决定。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时间≥10 min;支气管镜浸泡时间/>20min;特殊感染病人如结核分枝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感染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时间≥45 min。经外科切口进入正常无菌组织的内镜,严格遵守物品的灭菌原则。如腹镜、胸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硬式内镜及附件。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能使用,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压力蒸汽灭菌。如用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时,作用时间必须达到≥10 h。

1.4.3 冲洗、干燥与存放高水平消毒后的内镜用无菌水冲洗以除去残留化学消毒剂。特别是支气管镜及其附件必须用无菌水或过滤水冲洗。为防止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中滋生,内镜各孔道必须彻底干燥。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用75%乙醇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镜体悬挂时,要求弯角固定钮置于自由位,活检钳瓣应张开。

1.5 保持环境的清洁,加强清洗消毒设备的消毒内镜检查室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每天照射1 h。存储柜保持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吸引器瓶、清洗消毒槽每日清洗,并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

1.6 注重标准预防,做好内镜操作人员职业防护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者都看作是感染源,每位病人检查后的器械都要充分清洗,确切消毒。操作人员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血液、粪便及污染的器械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内镜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专用工作服,清洗消毒时要戴眼罩、橡胶防护手套、防渗透围裙等。我院设备科及时购入一批防护用品,发放于内镜操作科室。内镜检查室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7 加强内镜质量控制与管理按新《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内镜生物学监测制度和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制度,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由感染控制科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对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定期对内镜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内镜使用科室,每日用化学试纸监测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定期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以确保有效消毒浓度,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在全院公布。医院统一制作了内镜清洗消毒登记本,发放到相关科室,要求按规定认真登记有关内容,并定期检查登记情况。

2 体会

2.1 内镜检查与感染内镜消毒不到位,可能导致医院感染。文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的感染率约为0.8%。内镜检查常见的临床感染有菌血症、伤寒沙门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所以内镜消毒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医疗的安全。新《规范》正是为了进一步杜绝内镜的医源性感染而制定的,在内镜诊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心,切实地做好内镜消毒与灭菌工作。

2.2 领导重视,增加必要的投入由于内镜的材料特殊,精密度高,用后消毒灭菌存在一定难度,再者由于内镜价格昂贵,医院购置数量有限,造成检查人数与内镜数量不相匹配,不能确保充分的消毒时间,这就给内镜的消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医院领导应引起重视,要将内镜室的清洗消毒工作提高到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医院的社会信誉等高度来认识,增加必要的投入,配备规范的清洗消毒设备,根据检查病人数增加相应的内镜数量及配件,为保证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程序新《规范》的出台,从法制化管理角度,规范了内镜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内镜科学、有效地清洗消毒有章可循。医院管理层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将内镜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内镜诊疗操作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自觉遵守《规范》各项操作规程,要严格按照水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灭菌)一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实行标准预防,加强对特殊病人用过的内镜灭菌和消毒,对结核、肝炎和艾滋病及病毒携带等病人,尽可能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检查完毕后,对其所用内镜及附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做好医疗纠纷,这需要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本文编辑卫竹翠)

推荐访问: 消毒 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