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协同性实证研究

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协同性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06 08:37:44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根据物理学耦合度计算原理,建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评价模型,利用2008年和2011年的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数据进行有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对应于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模的创新型企业,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差异明显,大型/国有企业要普遍优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湖南省创新型企业发展实践基本验证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06年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创新型企业已经构成了地区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以湖南省为例,截至2011年年底,就有132家企业分两批参加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定义及不同影响因素的探讨,而没有注意到技术创新扩散的作用。

实际上,技术创新的价值就在于扩散。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物理学耦合度计算原理,建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评价模型,利用2008年和2011年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数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进行有效评价,希望能够为有关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的互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耦合协调关系

如图1所示,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同关系,且这种协同关系符合物理学中关于“耦合”的特征及内涵,不同的企业能力之间的相互耦合协调往往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方式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协同作用过程和结果。具体来说,自发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属于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这是因为,经过相关技术专利申请和授权,即技术专利化,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利用,实现持续创新。而非自发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则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这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上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吸收”和“知识外溢”的过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必要的政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基于上述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反馈作用机制。一种是良性互动,形成协同放大效应。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专利产业化”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扩大企业技术创新基础,增加企业技术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承担和参与一些政府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自身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外溢”,巩固和扩大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通过这种协同放大的过程,使企业自身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另一种是非良性互动产生的制约效应,即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活动能力不足情况下,除了企业自身“技术专利化”水平下降导致无法通过“专利产业化”扩大技术创新投入之外,还体现在企业“知识吸收”水平相比于“知识外溢”水平下降,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任务的积极性和成效下滑,结果造成整个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下滑。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评价模型

(一)模型简述及数据来源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借助物理学“耦合度”的概念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我们当前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做法,通过计算各子系统的耦合度,得到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的耦合度函数,即

C={(u1·u2)/[(u1+u2)(u1+u2)]}1/2(1)

其中,CI^[0,1],u1、u2分别代表企业技术创新子系统与技术创新扩散子系统对总系统的贡献度,也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综合序参量和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综合序参量。

本文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平台。其中,除去数据缺失的企业4家,数据失真的企业3家,作为调查样本的企业共20家,占据了被调查样本的85%左右,因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成为我们所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具体指标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其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各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考虑到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是属于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其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以通过熵权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尽可能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原理及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首先,对指标做比重变换。pij=xij/ xij,其中,m和n分别为样本个数和指标个数。再计算指标的熵值。Si=-K pijlnpij,其中,K>0,Sij≥0,同时考虑到某项指标的信息效应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Sj与1之间的差值,即qj=1-Sj,当各样本的指标值相差越大时,Sij越小,该指标对于其作用效应也就越大,则各指标的权重μj=qj/ qj,且 μ=1,从而汇总得到系统各个序变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值。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首先,通过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得到各子系统的指标权重,然后综合计算得到湖南省创新型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的有序度。同时,在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二者对系统整体协同贡献参数和的值时,考虑实际情况,技术创新始终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基础,因此根据大多数研究者的做法,赋予a=0.6、b=0.4,得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2。

(二)结果分析

1.如表2所示,湖南省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最高水平的泰格林也只是在2011年达到了0.75左右的水平,而经过4年多的发展,除了极个别的大型/国有企业之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还在低水平内徘徊,真正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6家,不到被调查样本的一半。这表明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湖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而广大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湖南省企业创新先天投入不足,相对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提升,反映在湖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上,2008~2011年连续4年湖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1.18%左右浮动。

2.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的耦合状态改善效果一般,大多企业还是处于的区间,即中度耦合状态。这表明湖南省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扩散水平并不完全匹配。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虽然自身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技术创新扩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其始终处于产业发展的低端,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产业主导作用。而另外一些中型(民营)企业虽然并不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为了谋求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正在采取积极的技术创新扩散策略,导致其技术创新扩散水平领先于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图2所示,湖南省整体耦合协调度值偏低,2008年和2011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值分别只有0.2495和0.2184,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这表明当前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比较差,且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协同效应也的确存在明显差距,大型/国有企业普遍优于广大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同样,受各方面因素影响,2011年大部分创新型企业的耦合协调度值降低了,而不是增加了,说明当前企业创新工作改进的余地很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物理学耦合度计算原理构建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协同性评价模型,研究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耦合协调关系,得到以下基本结论:一是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二是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模的创新型企业,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差异明显,大型/国有企业要普遍优于中型/民营企业;三是湖南省创新型企业发展实践表明,薄弱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约和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水平的提升,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因此两者之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实现更加紧密的协同。这些对于建设以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具有着重要的启示。

1.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广大中企业来说,没有政府的有关支持和关注,其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性提升。

2.合适的企业发展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事实上,在企业技术创新受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自发或非自发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形成良性互动效应,才能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进而改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

3.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之间的协同效应,除了政府部门之间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外,还需要企业自身统一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并执行适合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保持两者之间相互统一、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2011年湖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情况报告[R].2012.

[2]Freeman Chris,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7.

[3]张诚,林晓.技术创新扩散中的动态竞争:基于百度和谷歌(中国)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2).

[4]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2).

[5]黄晓伟,何明升.供应链资源协同程度测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01).

[6]吴玉鸣,柏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12).

*本文系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复杂网络视角下的产学研创新资源冗余识别与控制”(项目编号:13JJ50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曾科,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曹自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三中学;谢华,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推荐访问: 扩散 协同 实证研究 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