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初探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初探

时间:2022-03-02 00:14:42 浏览次数:

摘 要:小学生的认知浅薄,正处于思维的启蒙时期,道德与法制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个人水平,因材施教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缺,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课堂上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导入新鲜的元素,紧密结合生活展开互动,生活案例的导入课以简化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将原本晦涩难懂的道德与法制知识点,从学生熟知的生动场景呈现出来,由浅入深探究小学道德与法制的真知灼见,通过教材呆板内容的迁移,潜移默化灵活运用小学道德与法制知识获得生活感悟,在生活化的熏陶下,升华情感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全面能力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制 生活化 教学

生活化教学指将教材要求与生活问题紧密连接起来,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提炼出教材的关键元素,与学生真正时常接触的生活内容糅合起来,打消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的陌生感,凸显出道德与法制的实际利用价值。一切知识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的感悟,最终也理应回归生活得到知识的效益落实,小学生通过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基础夯实,引发心灵的共鸣,突破课堂的封闭限制,获得思维的跳跃式发展。教师应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课堂上,转变教学角色,推动学生走上主动探知的舞台,成为新生代栋梁之才。

一、导入真实生活场景

小学生的年纪小,自然而然的在道德与法制的理解上多呈现出片面化的特点,对于道德与法制的内容一知半解,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日常习惯于状况的基础上,渗透学生生活化的常见情景,便于直截了当的进入课堂互动状态,學生在熟悉的道德与法制生活化课堂上,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家里来了客》一课时,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到我家”片断。首先用视频出示了一个场景:文文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这时画面停止,让孩子们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文文该怎么办?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即展示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有的说不认识不开门,有的说不出声,有的说劝他离开并等家长回来了再来,还有的说要打110报警……而此时教师也适时的点拨: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既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但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认识的人直接接触。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场景模拟表演。表演完成后引导孩子对表演情况进行点评,点评的着重点是要有适度礼貌并要注意安全。就这样经过“表演――点评――再表演――再点评”,孩子们都知道了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轻松实现德育的熏陶。

二、创设多元内容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心理,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教学应避免单一的内容重复铺陈,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营造出多元化的生活化空间,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角度下对于道德与法制的认知更为透彻,教师要注意情境材料的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如教学《礼貌的力量》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几个不同生活情境的案例:一是在公交车上,几名学生坐在“爱心座”嬉笑打闹,而漠视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没有丝毫愧疚感;二是在公共场合上,几位壮汉随处抽烟、随口吐痰,对工作人员的劝阻加以藐视;三是在过斑马线时,一名学生搀扶着一位老奶奶过红绿灯,并将老奶奶送到目的地。组织学生分组谈论与交流,让学生自行评价这几种行为方式,得出礼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学会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若不尊老爱幼、遵纪守纪,就会受到他人的唾弃、厌恶,不被他人接纳。这样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三、引导直观感受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学生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什么地方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何时、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有了初步认识。这样为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之后再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解放军叔叔真精神。”“他们的动作很整齐。”老师趁机提问:“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们会怎么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我长大了想当解放军。”“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让他们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祖国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

四、抛出生活问题

小学品德的课程要求它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同多样化的生活进行结合,也就是将品德课程的理论思想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实际的生活感知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平安回家》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讲教学的内容同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知识的参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品德课的教育中,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研究和生活化转变,来提高学生将品德意识在生活上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活态度,加强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参考文献

[1]余晨丽.从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看小学数学课程价值的变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闫瑞利.给数学课加点语文味——特级教师李君执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赏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04).

[3]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康海宁,李化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推荐访问: 初探 法制 生活化 道德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