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品牌之道在于创新

品牌之道在于创新

时间:2022-05-18 08:20:08 浏览次数:

李春田,中国标准化专家。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辽宁省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标准总局教育处副处长、中国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长期从事标准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他提出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标准化形式概念和标准的系统原理,建立了中国标准化的理论框架;提出企业利用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编著《现代企业与现代标准化》一书,在企业的科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主编的《标准化概论》一书,经国家教育部审定,自1982年至今,一直作为全国高等财经院校教材,推动了中国标准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他撰写的《工业工程及其应用》和《IE与标准化》,代表中国标准化协会与其他专家一起,在中国大中型企业里推广、应用工业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199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金桥工程”优秀组织单位一等奖,并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认定为工业工程专家;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工作引导性项目——综合标准化”的课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起草工作并担任起草小组组长;参与了《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起草。

什么是品牌?通俗地解释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牌子。这个牌子,可以是产品名称、注册商标、标志或者企业名称等,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识性信息。

什么是名牌?名牌就是出了名的牌子。这块牌子不仅为众人所知,而且被广泛认同,有着忠诚的顾客群和稳固的市场。

企业的品牌或名牌是怎样树立起来的呢?

树立品牌靠质量

每个企业都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都希望这些产品或服务为更多的顾客所认同。树企业形象、创产品名牌,可以说是所有的企业都关注的重大问题。具体操作固然有各种方法和多种途径,如大做广告、开办展览展销等,但是有一够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而且令顾客满意,不仅令顾客当时满意,而且能达到持续的满意,就有可能吸引一批忠诚的顾客。这些忠诚的顾客一进到市场,他们目不旁视,便直奔某种牌子的商品,甚至连价格也不做比较。他们不但自己买,还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传。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一个名牌被树立了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质量的优劣好坏,既不是企业自己认定和鼓吹的,也不是什么权威机构敲定的,它是要经历广大顾客消费实践的检验之后,以其是否真正的满足了需要或真正的令顾客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为最终判定标准。因为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能完成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对企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企业才心悦诚服地承认“顾客是上帝”。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企业对产品进行质量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好的一条原则就是要透彻把握顾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产品或服务中体现出来。这件事同时也是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首要任务,因为产品标准的作用就是用可以计量的质量特性(或参数)具体的规定(描述)产品内在的质量属性,从而为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和检验确立技术依据。如果这项工作不认真或不科学,对真正的顾客需求把握失准,或标准不能将这种需求确切地转化为相关质量特性,那么,不管企业在后续工作中花费多大精力,都将无济于事。

我们的许多企业不是压根就不重视质量,也不是他们从来就不想树什么名牌,他们在抓质量工作方面花费的精力甚至可能并不比别人少。那么,为什么自己的产品却成不了名牌呢?如果找原因,很可能是这首要的第一步工作就没做对。

保持品牌靠创新

任何品牌的创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道理极简单,那就是因为顾客的爱好和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还令顾客满意的产品,过了不久,顾客又有更新更高的需求,满意会向不满意转化。试看中国的消费者,他们更换音像设备、手机、家用电器的速度简直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试想,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如果还生产从前的那种T型老爷车,除了收藏家之外,还会有人光顾吗?它的加工质量不管多么精良都不会有市场。

大千世界变化无常,市场上潮起潮落,每时每刻都有新企业降生和老企业被淘汰出局。是谁掌握着这个有生有灭的规则,运筹着千变万化的走势?是市场,是居于主体地位的顾客。顾客变,市场形势就变。谁能追赶上变化着的市场需求,谁就能占住市场;谁能超越顾客需求,谁就有可能占领更大的市场;谁能始终持久地令顾客满意,谁就能保持品牌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而持久不衰。

但是,能自始至终做到这一境界的企业并不很多,相当多的企业在产品最初上市时打开了市场,吸引了一些顾客,但因产品不再有创新和改进,顾客便很快地抛弃了它。这种坛花一现之后便名落孙山的企业和品牌比比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清楚地告诉人们,企业千辛万苦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不是最后的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往后的路还很长,而且更为艰难。创品牌难,保持品牌更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应对变化上。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均已呈现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趋势,而且要求越来越苛刻。市场形势的快速多变,何止是日新月异。当今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能占据一席之地已实属不易。所有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都必须具备应对市场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可以说产品质量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每个企业为保持其品牌的生命力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创新才是永恒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和影响质量创新的是市场、技术和管理三大因素的集成。其中,市场是主导因素,是企业质量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它决定和影响质量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技术是支撑,是质量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创新目标的保证条件;管理是协调诸因素、组织各项要素,形成创新能力的手段。在任何一个企业里,质量创新都不可能独立进行、孤军奋战。这三大因素的状态决定着质量和质量创新的状态,三大因素的水平决定质量和质量创新的水平。质量决策(包括质量创新)不能脱离对三大因素的把握和运用,或者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产品和质量创新要求和驱动技术创新。企业为了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并快速响应市场,就必须拥有快速开发和高效率制造产品的技术和能力,这种需求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最近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制造技术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技术创新时代。仅仅围绕企业能以快速、多变、高效率、高质量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一主题,而创新的技术就可罗列许多。诸如,数控技术、自动换刀加工中心、自动换件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生产线(FTL)、柔性制造系统(FMS)、全面自动化的计算计集成制造系统(SIMS)以及快速生成原型技术、虚拟技术、并行工程、分散网络化制造系统、网络合作制造、遥远制造等已有几十种之多。这些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更多、更快、更

好地制造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且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不仅使质量创新成为可能,而且通过超越顾客期望的产品,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需求,进而把质量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数字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必将导致一系列全新概念产品问世,推动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可以看做是市场需求、质量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循环推动机制。

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技术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质量创新的两个轮子。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究其原因,不能忽视管理的作用。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尽人皆知得益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二战前后,美国出现了一大批管理大师,推出了一系列学说和成果,出现了所谓的“管理革命”。从通用电器公司的价值分析到德鲁克的方针目标管理;从休哈特的统计质量管理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及朱兰、戴明、克劳斯比都是对质量管理有所建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出现经济发展奇迹,包括一系列名牌产品问世,主要得益于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这段时期,日本管理技术的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质量管理的创新成果和经验为我国众多企业所借鉴。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同的组织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功能,达到不同的经济目标。当组织结构不适应于组织所处环境和组织目标时,这个组织就应该改革创新,以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市场形势的压力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企业组织进入了一个重构时代。扁平化组织、授权、再造和团队等新型组织形式迅速崛起。它反映出信息化社会的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危机感,人们普遍意识到不可能用过了时的组织去应对新的挑战,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创新,企业再造或企业流程再造、联盟企业、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脑化企业等等,这仅仅是管理创新的一角,如今的管理之论和管理模式之多,被概括为“丛林”状态。创新的管理一方面为技术创新开辟道路,一方面为质量创新创造条件,并把它们集成起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

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先导,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人们观念必定发生变化,譬如:对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就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符合型”质量到后来的“适应型”质量,现在又提出“顾客满意”、“持续的顾客满意”和“超越顾客的期望”等新的质量理念,随着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的实施,已经有人提出要用生命周期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诸如质量不是静止的、高质量并不等于高档、评价质量好坏的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防止缺陷比查出缺陷更重要、最终把关是重要的关键措施全过程控制、重视制造质量是必要的,但设计质量更关键、质量管理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以人为本质量管理才能生根等等,这一系列反映时代特点的新理念,为新时期的质量创新清除了观念误区,扫清了思想障碍。

今日企业所处的时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创新。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社会在创新中进步。企业的活力、品牌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有赖于创新。国外有位学者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十分醒目:《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企业标准化以创新为己任

当着企业越发认识到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上上下下都在为创新而忙碌的情况下,企业标准化干什么?国内的企业大体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依旧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抓标准化审查、标准备案和标准资料管理,即所谓的“老三样”。自己没有创新,也同企业里轰轰烈烈的创新几乎无缘,工作必是死气沉沉无所作为,自然得不到重视;另一类的企业标准化工作走的是创新之路,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创新这个主题上来,同企业的中心工作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使标准化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标准化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有些企业的老产品已接近生命周期的尾声,市场销量开始下降,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采取了开发变型,派生产品的对策。在基本型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快速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变型新产品,不仅较好地满足了顾客的新需求,占领了市场,而且保持住品牌的生命力。这种建筑在产品系列化基础上的开发方式可称之为优势延伸策略。这样的策略,不仅具有应对市场的明显优势,而且由于它是在企业原有条件(基础产品生产)基础上的扩展、延伸,具有投资省、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现在几乎成了制造业产品开发的流行模式。但是,这样的开发方式,必须建立在产品系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系列化原则建立产品的基本系列乃至系列型谱,同时还要深入细致地开展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工作。没有这些标准化工作基础,是不可能延伸的。标准化的基础作用就表现于此。

有的企业则根据产品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采取组合化的产品开发创新对策,就是通过可互换的标准单元组合为物体,这些单元又可重新拆装,组成具有新功能的新物体或新结构,而结构单元可多次重复利用,其应变机理就是以组合单元的变来应对需求的变。有时改变某些单元的种类,有时则只改变单元的组合方式,便可收到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求多变的效果。企业能以较少种类的单元组合成功能各异的产品,既可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实现生产的经济性,使企业保持稳定的生产秩序和机动灵活的经营优势,这种方式也广泛的被企业作为保持品牌优势的产品创新策略。

被称为产品创新开发平台策略的模块化,近年来更是大行其道,可以说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标准化对策,尤其是在高科技和IT产业。模块化是综合了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特点,用以解决复杂系统快速应变的标准化形式。模块是产品系统中可拆装的,具备独有功能的标准单元,是产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模块为基础的设计叫模块化设计,它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方式。其特点是依据功能要求选择通用模块、设计专用模块和变型模块以及接口和组合方式。“平台”常指核心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时,可依托这些核心技术(通用模块、标准接口等),针对每一个顾客和独特的细分市场,开发出不同型式、功能的新产品,而不是从零开始设计全新产品。模块化设计、制造也是以最少要素组合较多种产品的方法,易于实行大规模定制式生产。使企业既能向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又能获得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平台策略是速度和柔性的结合,它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满足个别顾客的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产生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

创新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个挑战面前,迎来了企业标准化难得的机遇,提供了标准化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现在的问题是谁能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谁就能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贡献并受到尊重;谁墨守成规、不肯创新、无所作为,便不可避免地同企业的中心疏远,最可能的结局是被边缘化,须知,创新不足是对质量的挑战,也是对企业标准化的挑战,企业标准化早就到了该创新的时候了。

推荐访问: 之道 创新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