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小型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初探

小型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初探

时间:2022-05-17 10:15:04 浏览次数:

zoޛ)j馟iMMuuZ规范》规定: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定义为单、多层民用建筑 [2]。根据建筑行业(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可以将办公建筑规模划分为三类[3]:

(1)小型办公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在5000㎡以下的办公建筑。

(2)中型办公建筑:单体建筑面积5000-20000㎡的办公建筑。

(3)大型办公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0000以上的办公建筑。

小型办公建筑容易组织舒适的人性化的室内办公环境,顺应城市郊区化发展,在中小城市有着很大的建设发展空间。由于工作机缘,本人接触到多个小型办公建筑项目,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为面积规模为5000㎡以下,高度小于24M的多层小型办公建筑。

在实际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型办公建筑与其它大中型办公建筑具有以下不同:(1)使用面积及预留功能不确定性,使用单元空间具有一定确定性;(2)建筑、结构技术制约限制少,可以创造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提供交往空间可能性;(3)最大程度结合自然环境设计,具备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的条件。因此由于使用面积较小,功能相对单一,空间设计策略有别于大中型办公建筑。

2小型办公楼内部空间分析

2.1小型办公楼内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

就办公建筑内部空间构成要素来说,它本质同普通办公楼一致,因此可以将《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办公楼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功能不同将小型办公楼内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分成两部分:使用空间与交通空间(图1.1)。

办公建筑主要使用空间所占比例大,规律性强,多呈现点状、面状的形态;交通空间所占比例小,自由灵活、空间变化多,多呈现出线性空间形态;办公建筑交通空间如“线穿珠”的关系将各个功能模块有机串联,重要节点布置内庭院、中庭、凹凸变化的走廊(次要使用空间)等(图1.2)。

本文从小型办公建筑本身的空间特质出发,对内部空间构成要素进行探析,寻求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指导工程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小型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对策进行初步探索,引发思考。

3案例分析

近年来,本人在办公建筑设计实践上的探索如下表:

3.1使用空间与交通空间关系

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类型关系大致分为:单侧式-交通空间呈线型位于平面的一侧;集中式-交通空间位于平面的中间,内置中庭或内院增加通风采光;组合式-整体空间单元由交通空间连接,如连廊、楼梯,将使用空间分开布置。

3.2主要使用空间

每个办公室该占多大面积,一直以来都是设计的基础。这方面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如表3.3。国内大部分办公空间采用3.6M开间-5.4M进深的平面尺寸[4]。一般来说,大空间办公经济,便于管理;小空间亲切,员工内部之间关系紧密且个体单位效率较高。根据实际案例研究,多倾向以2-6人为组团的办公单元。

鉴于小型办公建筑面积不确定性,平面布局采用单元模块的设计模式,立面根据模数进行规律变化。在小型办公建筑中,办公空间是主要使用空间,从面积、数量角度衡量,是办公建筑的主体部分。然而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单一性,除了面积大小和应具有被重新划分的可能性外,其空间性质呈现出规律性,从设计哲学的角度,我们力图通过最简洁而有效的设计手段,在不增加造价和工程难度的前提下,以最少但最高效的手法来解决单一而大量重复的空间问题,该手法应同时为日后业主可能重新进行的室内划分预留了可能性(图3.1)。

以天津SK办公楼为例,其平面开间柱距为8.4M,多跨可划分为两间办公室,即成为整幢建筑中最小的办公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业主使用功能的要求可进行任意组合,满足大、中、小型不同办公空间的面积要求。

依据功能和结构逻辑,针对4.2M开间的标准办公单元,我们力图与平面单元化设计逻辑相统一,找到与平面办公单元相匹配的母题元素。以最简洁高效的设计手法,通过在立面上对单一母题的大量复制形成立面的韵律感,同时这个母题应与平面单元一样,既适应于每个办公单元的需求,同时满足多个办公单元组合而成的中大型办公空间的使用要求,经过对外部比例及内部使用功能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功能上高度集成,形式上简洁美观的立面母题——4.2d*3.6h米的预制单元窗(图3.2)。该窗将固定采光窗,门上可开启通风窗,阳台门,窗下空调器,竖向遮阳挡板等元素高度集成于一体,并通过工厂预制的方式,在保证施工精度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并改善现场施工环境。

立面上的单元窗与4.2M开间的基本办公单元一一对应,形成了基本的办公空间单元,图3.3所展示的基本办公单元及经组合后的大空间办公单元剖透视室内效果,可以看出上述的预制单元窗不仅可以满足4.2M开间基本办公单元的使用需求,同时也支持数个基本单元合并以后的大空间办公模式。

通过对该立面母题的不断复制,方案不仅创造出了简洁明快且富有韵律感的办公建筑立面效果(图3.5),同时由于其支持任意数量基本办公单元的组合,为后期的设计调整预留了充分的条件及机会,采取克制而内敛的设计态度,用最少的设计手法去解决最普遍的设计问题,是SK办公楼预制单元窗的设计初衷,同时也是我们针对小型办公建筑中最大量且最主要的办公空间提出的设计策略。

3.3次要使用空间与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作为小型办公建筑中的辅助联系空间,所占面积虽不大,但作为串联主要使用空间、次要使用空间的主动性空间,其在空间组织上的可塑性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传统的线性交通组织模式不同,我们希望通过走廊的曲折、局部空间尺度的放大,以及插入景观内庭等手法,改变以前均质、线性缺乏趣味的单纯“功能主义”的交通组织模式,力图将交通空间同时打造成富有活力的交流和休憩空间,使原本均质、单一的空间向非均质、复合空间转变。

以太仓培训中心办公楼为例,由于规模小用地紧张,单层1000㎡的办公空间采用B空间设计策略,由一根内置的中廊划分并串联,水平交通廊中部结合使用功能将墙体打开,放大为休息区,使交通、交流、休憩空间融为一体,中廊的两端以垂直交通(楼梯)及两个景观边院作为起始点,水平、垂直交通在这里完成转换,从边院投入的天光为交通空间带来了生气,在光的指引下,流线也具有了生机(图3.6);

天津SK办公楼规模稍大,用地面积相对宽裕,我们同样采用了B空间策略,但内置了环形内廊、景观庭院,采取这样的设计手法可以将交通空间同时打造为交流和休憩空间。作为层间垂直交通的楼梯也围绕景观内庭布置。在这里,主要使用空间构成了建筑的外立面,交通空间则变为自成一体的景观内核,光线、空气、植物、雨、雪与水平及垂直向不断流动的人流,共同组成了更富生气的空间。

上海金桥办公楼总建筑面积5000㎡,随着规模的递增,次要使用空间及内部交通模式也由单一类型向复合型转化,设计采用C空间策略(图3.7),东西走向的每幢办公楼内部均为单一线性的交通组织模式,而当西侧三幢办公楼组合到一起之后,由于建筑单体单元之间南北向联系的需求,其内部交通流线呈现出线性与环形的水平交通共存、互相融合的状态,其间穿插局部放大的休憩交流空间以及景观内院,丰富了线性交通空间的空间感受,作为一个群体办公建筑,数幢线性的办公建筑由于东西向的错动,创造出了空间曲折多变,尺度亲切近人的半室内、半室外的庭院空间,与建筑内部水平交通空间的衔接使空间更加丰富。室内与室外形成互动,空间的收放与转折都再次打破了交通空间的均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个小型办公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办公空间作为办公建筑的主体,其面积和数量占整个建筑的主导地位,其对于整个建筑的造型及立面的影响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其可复制性和较强的规律性,我们试图通过最简洁和高效的设计手法去解决最大量和最普遍的设计问题。

而对于交通空间,尽管它在整个建筑组成和面积分布中占据次要地位,但是它是整个空间的组织者,如果把点状的办公空间看成是“珠子”,那么线性的交通空间就是把这些“珠子”串成一体的线(图4.1),其组织和串联方式将更深层次地影响整个办公建筑公共部分的空间感受,除了完成水平及垂直向的交通联系外,该空间具有更大的空间灵活性和可塑性。从SANAA设计的劳力士学习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图4.2)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后办公建筑的发展的趋势是“更多的交流”以及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无界沟通”,其交通空间已经基本摆脱传统的线性交通模式,而成为面状的休憩、交流区域,交通空间在现代办公建筑中已开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复合空间。

参考文献:

[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3]中国建筑企业资质网http://www.jianzhukeji.org/

[4]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克劳克·杰西卡(Thomas Amold).办公大楼设计手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弗朗西斯科·D·K·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邬俊.办公建筑[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8]李亦农,崔克家. 中型办公建筑[J].建筑学报.2006.06

推荐访问: 初探 空间设计 办公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