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面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提升策略研究

面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5 09:35:05 浏览次数:

纲要》(2010—2020) 提出: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重庆是我国十个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集中在机床设备、仪器仪表、船舶制造、武器装备、电力设备五大块以及航空航天、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领域。因此,为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便成了重庆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三大方向,如何针对三大方向与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制约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近些年,重庆理工大学在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存在“两个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不适应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此,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鲜明提出 “以服务地区经济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专业进行提档升级。

1 专业提升思路

紧密结合重庆市装备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以推进市级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以强化学科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方向特色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及实践内容,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利用数字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机械专业情结、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2 专业提升措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一本”学生资源,在已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引入德国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及方法,制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加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机联系,强化三层金字塔结构上层对下层的需求引领;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重庆市区域经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需要,如开设现代制造业信息化制造技术等课程;引入消化德国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与教材;突出减少总学分,减少理论教学学分,增加实践性学分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①拓宽专业口径,设立专业方向。②模块化设计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开设前瞻性课程。③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④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依托“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着力构建本专业与重庆大学、同济大学、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江工业(集团)公司、重庆科技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院所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本专业学生实习难、毕业设计课题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依托“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胡正寰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提升专业师资队伍层次、增强师资队伍科研和教学实力,并选拔一批年轻博士和科研骨干教师等进入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大师级人才的带领和培养下,尽快成长为对本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的教学科研骨干。二是依托“2011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重庆机电控股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采用人员互聘的方式聚集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江学者等机械专业领军人才,聘请数名企业副总以上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为兼职教授,引领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队伍提档升级,培养本专业学生三创能力“创业、创新、创造”,大幅提高本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人才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三是依托“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基地”建设项目,选派本专业优秀的青年教师赴德国进行机电领域高端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已选派8名青年教师赴德学习)。建设期满后,本专业将形成一批具有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标准、具有国际教学视野,自身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先进实践教学团队,为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幅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四是针对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做博士后、访学学者。以《重庆理工大学教师“三种经历锻炼”实施意见》为抓手,以“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企业为平台,安排本专业部分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在给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题目更紧贴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课程建设与管理 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方面,以“设计→精度→工艺→程序→控制”为主线,建设本专业核心课程群,即《机械设计学》、《互换性与测试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液压与传动控制》。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遵循“夯实专业技术基础,凸显专业方向特色,强化制造信息化知识体系”,构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

图1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在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引入一批德国知名原版机械工程教材,并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智能制造教学需求,结合重庆市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编写反映重庆市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和产品特征的前沿专业教材等;提升机械工程学科基础课(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教学质量,加强核心课程网站建设和机构学设计数据库等教学资源建设;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编写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课程的教材,弥补教材空白;修订与专业主干课相配套的辅助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试题库、毕业设计指导书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多媒体素材库,CAI课件库,VOD视频点播库,智能答疑库等。

在教学监督与管理方面,实行主讲老师负责制,由1~2人组成课程组,由主讲老师负责组织课程组人员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优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讲授等任务;建立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本专业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结合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建立教学工作自我规范的长效机制;完善本专业教师考核机制,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强化责任意识,对主管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不力的教师,应重点考核;加大本专业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等的监管力度,既重申报,又要重建设,实行申报和建设双轨制,专人专管,抓好专业教学成果的巩固和落实。

2.4 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2.4.1 以建设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为重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学校在装备制造业和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学科优势和发展特色,以建设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为重点,优化“三平台、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三个专业实验模块。

2.4.2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增加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对于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将在现有《机械工程基础实验I》、《机械工程基础实验II》2门实验课的基础上,新增《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基础》实验课;对于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将在《机械制造综合实验》实验课的基础上,新增《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和《特种加工技术》2门实验课。同时,加大引入虚拟和仿真实验力度,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实验项目由122个增加到180个,其中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个数占75%,学时占85%。

2.4.3 促进科研成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本专业将利用在齿轮及锥齿轮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齿轮及锥齿轮的啮合振动噪声的检测分析与控制、新型无级变速器技术、汽车零部件几何量精密测量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的科研优势,建立良好的转化机制和奖励措施来确保科研课题向实验内容转化,加大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力度,鼓励教师把自己科研课题转换为实验项目。

2.4.4 重点加强机械专业实验室板块建设。本专业主要以设计制造数字化、机器人智能化、系统集成、精密制造和可靠性技术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牵引,新建数字化制造、机械产品逆向及CAE分析、机电传动设计制造和机械制造系统模拟仿真4个实验室;扩建特种加工实验室、齿轮加工与测量实验室2个实验室。

2.4.5 加大科研平台开放力度,培养科研素质。加大校内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基地的开放力度;同时通过“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资源新增一批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各种科研平台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铸造学生的科学精神、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提升秉承“坚持需求引领,多方协同培养,强化学科基础,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专业素质”的建设理念,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发展,依托多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大平台,整合一批地区机械类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秀资源,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为重庆市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2]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85.

[3]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推荐访问: 经济发展 面向 提升 策略 产业